著眼睛想事。
李亨的叛亂被平定已經過去了兩天,涉案的官員及他們的家人都已經被捕獲,長安城內禁軍來回賓士捉拿犯官及他們家人的情景慢慢看不到了。戒嚴也解除了,長安城內的局勢慢慢平靜下來,但李隆基的心境卻沒有任何的平息。這幾天,他心裡沒一點好滋味,睡也睡不好,飯食也吃不下,感覺整個人都在受著煎熬!他什麼決定都下不了,對李亨進一步的處理決定沒有想出來,其他大臣要如何處斷,也沒個意見給郭子儀、韋見素、房琯等人。但今日房琯和高適將審訊叛臣及審問高力士的口供送來,李隆基知道他不能再沉默了,他必須要做出決定,決定這些人的最終命運。
李隆基拿著供詞的手在微微地顫抖,他不想下決定,不想對這幾個親近的人做出裁決。
特別是高力士,這一個他覺得比任何人都親近的人,他希望能一個陪侍在他身邊,而不是被他親手下令處決。但高力士的罪名是被坐實了,不可能不做出決斷,心裡難過的李隆基,最終抑制不住自己的感情,兩行濁淚從眼中滾滾而下。
一個是他的親生兒子,一個是服侍了他四五十年的忠心宦官,卻是沒想到這兩個他覺得很親近的人,都捲入到反對他的事中去,這如何不讓他傷心欲絕?如果在二十幾年前,或者只要十幾年前,發生了這樣的事,他會毫不猶豫地寫在處斬這些人,但現在他卻下不了決心。
“陛下,你怎麼了?”楊玉環快步衝了進來,攙住搖搖欲墜的李隆基。
“玉環,楊曦他是在逼朕,逼朕殺掉太子,殺掉高力士,高力士他可是朕最親近、最貼心的人啊?”面對楊玉環的勸導,李隆基終於將心裡的想法發洩了出來,“他們為何要這般對待朕?難道是看到朕老了,好欺侮了嗎?”
“陛下,怎麼會這樣?四郎他只是忠心為國,不願意看到奸佞當道,因此才這樣說的,他是為了大唐的安定,為了陛下執政的安寧,才希望將朝中所有奸佞者都清除乾淨的,”楊玉環耐心地勸慰道:“陛下,高公公他捲入謀逆的事是事實,還好沒給陛下帶來大難。陛下,為了大唐天下的穩定,為了朝中不再起叛亂,你才要下狠手重處,不然你身邊的人,會仗著你的仁慈,而為所欲為。陛下,你要以大勢為重啊,陛下。。。。。。”
“玉環,你不要再說了,朕知道了!”(未完待續。。)
第四十四章 什麼榮耀都是空的
…………………
………………
很快朝廷下達了處置太子李亨叛亂的詔令。
廢李亨的太子位,貶為庶民,流放到瓊州。太子妃張良娣,及李亨的十四個兒子,包括廣平王李俶,即原來歷史上的唐代宗李豫,及七個女兒,都一道被流放。
李隆基沒殺謀亂的李亨,但參與謀逆的原憲部侍郎蕭華、文部郎中裴冕、武部員外郎杜鴻漸及宦官魚朝恩、李輔國就沒這麼幸運了,他們最終得了死刑的判決,其家人被流放至嶺南,家產被充公。
其他那些與此案有關聯的人員,與李亨及蕭華、裴冕、杜鴻漸、魚朝恩、李輔國等交往密切的人,也被處置,不是流放就是被免官,或者外貶任職。
朝堂上又經歷了一次大的清洗。
不過這次清洗,原本在朝堂上唱主角的宰相楊國忠卻完全沒有參與,他現在還躺在病榻上養病,人還處於半昏迷狀態,沒辦法對這件事施加影響。在這件事上,影響力最大的就是楊晞、郭子儀、韋見素、房琯、李光弼、高適等人,透過這次事件,他們獲得了更高的權勢,只要在接下來立誰為太子的事件中不站錯隊伍,那這些人就是後李隆基時代大唐朝堂上說話最有份量的人物。
不過楊晞知道,在李亨這件事上,他的咄咄逼人肯定惹惱了李隆基,他要想在朝堂上有更多的所為,必須要一段時間的低調了。楊晞並不擔心李隆基會對他趕盡殺絕,他相信只要他保持低調,這皇帝老兒就不會來追究他什麼責任了。
有驚無險地平定了李亨的判斷,並且將一堆在歷史上挺有名聲的人,包括李亨、李俶、李輔國、魚朝恩等人的命運都葬送了,楊晞的感覺非常複雜。他清楚他進一步在改變歷史,以後大唐的天下會由何人來執掌。現在暫時難以下定論,但一切都不會與原來有任何的相似之處了。
李隆基的壽命不會有很多年,畢竟已經是年過古稀的老人了,楊晞知道,接下來朝堂上的主要爭鬥就是立何人為太子的事了。他不應該在這件事上做點什麼,他什麼都不表示,可能是最好的選擇。楊晞相信,在這件事上,郭子儀肯定會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