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21部分

在這四大寇中,軍力最強者則是曹成。

曹成是大名府內黃縣人,有膂力,擅長射箭。他部下有七萬多人,其中精兵約三萬人,《粱溪全集》卷六十六中甚至記載道:“所至以人為糧,靡有噍類”。

曹成的部隊不但吃人,還俘虜了湖東安撫使向子湮作為人質。在道州盤踞。於是。曹成就成了南宋朝廷新一輪剿匪的頭號目標。

就這樣。岳飛帶著他的一萬岳家軍出發了。

臨出發前,岳飛在吉州這個軍人眷屬居住地上,豎了一面紅底白字的“嶽”字大旗,到處張榜公佈:“賊入此者死!”

岳飛的霸氣由此可見一斑。

讓岳飛用一萬兵馬去清剿曹成的七萬大軍,南宋朝廷有些心虛,於是命令駐紮潭州的馬友,佔據嶽州的李宏,再加上韓京和吳錫兩支小部隊。“並聽帥臣岳飛節制”,“共力破賊”。

對於岳飛出師的問題,朝廷的臣僚們是有爭議的。

儒臣胡安國的意見是:“曹成反覆,直犯帥司…無可赦之理。宜專委岳飛掩捕曹成,及早進師”。

不用介紹,這個胡國安肯定是岳飛的粉絲。

而負責統籌此事的李綱當時尚在福州,沒有赴任;再加上他之前被朝廷發配,資訊閉塞,不瞭解岳飛的情況。

所以李綱給朝廷上奏說,岳飛兵數不多。錢糧闕乏,難以肩負重任。堅決要求朝廷另派韓世忠大軍,自福建路前往湖東路等地,增援岳飛。

在那幫老臣的心目中,韓世忠的戰力是最值得信賴的。

江南西路安撫大使李回的意見比李綱的說法最為詳細和保守。

他說目前聚集在湖南路內的遊寇,曹成在道州,馬友在潭州,李宏在嶽州,劉忠則處於潭嶽之間。他們雖然也有為了一點利益而互相攻擊,但在聞知朝廷委派李綱做宣撫使前來征討之後,必定會私下交結,分佈各處,互為救援之計。

其中馬友佔據潭州已超過半年,該處的漕運錢糧都已經被他所徵用,如今朝廷任命岳飛為潭州知府,馬友又怎能不懷疑朝廷的動機?

而當岳飛帶兵直赴潭州的時候,又如何與馬友相處?

倘若岳飛先往道州追捕曹成,馬友必然懷疑,極有可能會阻截糧餉的運輸,這樣一來,將會使岳飛腹背受敵,難以為繼。

還不如把曹成擱置在一邊,不去理睬,讓岳飛先引兵往袁州,在那裡與馬友李宏往返商洽,只說要討劉忠,作為緩兵之計。

等待李綱和韓世忠大兵的到來,官兵擁有人數上的優勢,怎麼打都沒問題。

對於李回的這個建議,趙構呂頤浩和秦檜都非常認同。

那裡的遊寇,的確是以曹成為首,馬友劉忠為次的;這幾支遊寇,也確實互相交結,構成一種輔車相依之勢的。

若先按兵不動,等待李綱和韓世忠的部隊會師後合力出擊,不但能平定湖南諸寇,而且可以乘勢前進到湖北襄漢之間,以接通四川和陝西。

於是,他們就下詔令給征途中的岳飛,要他“斟酌賊勢,如未可進擊,即暫且駐紮在袁州,以等待韓世忠部隊前來會合。

最終的事實證明,這些文官們的意見是錯誤的;他們的整個推理邏輯沒有錯,錯就錯在對軍力的判斷上。

對於這些文官而言,人數是決定軍力大小的最重要的因素,所以當他們知道岳家軍只有一萬人的時候,他們就會斷定,岳飛的兵力比不上四寇。

但是他們不知道,有某些軍隊的兵力高低是不能用人數來衡量的,恰好岳飛的部隊就是這樣的隊伍。

在朝廷中,有一位大臣是最有發言權的,可是他對這件事一言不發。

這位大臣就是張俊。

張俊知道,不要說一個曹成,就是十個曹成也會輕易被岳飛所打敗。

張俊之所以不發言,是因為他在等待,等待朝廷派他去接替李綱的位子,統領剿匪事務。

到了那個時候,他既不用上戰場,又有大把功勞可以領去,還能夠摘桃子,何樂而不為!

第二百八十九章:滅四寇(下)

剿滅曹成的戰事程序之快,在乎所有人的意料之外,包括張俊。

按照張俊原先的設想,曹成畢竟有七萬多人,即便要打,起碼也要拖上一兩個月的時間,甚至更長。

到時候,張俊就順理成章向朝廷提出要求,由他來取代李綱,統管剿匪。

然而,就在南宋朝廷的君臣們瞻前顧後,猶豫不決的時候,湖南的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