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沂中對既有土地的鞏固和佔領,以吳玠兄弟對川陝的守禦。
按照這種形勢繼續穩步發展,則光復中原並非沒有可能,甚至更樂觀一點說。即便是收服幽燕諸州府也大有希望。
只可惜,張浚做事長於宏觀管理而弱於細節的調控能力。之前在陝西的富平大戰如此,這次在淮西軍的收編問題上也是如此。
當然,每個人都有他的優缺點,所以張浚有缺點並不是問題,而問題在於他有缺點而不自知。
沒有自知之明、剛愎自用、自私心強,這三個缺點要了張浚的命。
試想想,如果讓岳飛掌握了淮西大軍;假如王德能夠懂點人情世故,安撫住酈瓊和他的部下;如若不是派呂祉這位書生去收編;假如呂祉的公函不是酈瓊所截獲,淮西大軍被順利分兵……
以上的假設隨便出現一個。則淮西兵變絕無可能出現。
但是,歷史沒有如果。
淮西兵變讓張浚的政治主張逐漸淹沒在南宋行朝的政治鬥爭之中。
先是趙鼎把皇帝的行在搬回臨安。待到趙鼎被秦檜鬥下臺去以後,高宗一朝完全走向了妥協和投降為主導的政治路線上去。
淮西兵變給宋人留下的教訓是慘痛的,高宗之後,不少宋人反思這次兵變。其分析頗為一針見血,茲引用於此:“朝廷乃以呂祉代劉光世,遂致酈瓊之叛。蓋光世之軍,多陝西之盜賊,最為揉雜而難治。西人重世族,光世乃世將,故僅能總統之。酈瓊、王德皆光世之愛將也。二人平日不相下,若得威名之將以代之,則可以駕馭而立功。朝廷始以公(岳飛)代光世,得之矣。已而中變,易以呂祉,故二將無所忌憚而鬥,瓊懼而謀叛,劉豫又以高官重祿以誘之,所以喪淮西之一軍。不然,公(岳飛)成恢復之功矣。今天下庸人孺子皆知公之威名,至於公(岳飛)之大計,與夫功之所以不遂者,士大夫蓋未知也。”
淮西兵變之後,舉國一片罵聲,矛頭直指張浚,其中也包括我們的嶽大帥。
對於張浚,岳飛恨不得親手砍了他。
淮西兵變不僅是南宋丟了四萬多軍隊那麼簡單,五大軍區之一空了,全盤的形勢瞬間改變,南宋再沒有進攻的資本。
岳飛想要北伐,只能再等機會。而機會……等到軍隊再次強大,所謂的條件成熟,那會是哪一年的事呢?
以上可能是岳飛的看法。至於其他的南宋人民,看法就更簡單了。
本是再簡單不過的事了。之前為了拿下左護軍,皇帝親自出面,再配以最強將軍親身蒞臨,去壓伏那幫兵痞;可張浚居然只是派去一個從未上過戰場殺過人見過血的白面書生。
……兩者對比。傻子也能知道會出事!
張浚白痴到了何等程度,真是不知所謂,被豬油蒙了心。
因此,朝廷對張浚發出了正式的評價,也就是御史臺長官的彈劾詞。
“……張浚輕而無謀,愚而自用。德不足以服人,而惟恃其權;誠不足以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