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65部分

他們,如同複本位制遠離得克薩斯生活一樣毫無瓜葛”。像耶路撒冷或貝魯特這樣的地方已“陳舊不堪——說它是敘利亞的代表,就好像說倫敦蘇豪區可以代表整個英國一樣荒謬。

1915年10月24日,麥克馬洪回覆侯賽因。他故意含糊其辭,讓雙方對這份設計好的回覆各有自己的解讀。麥克馬洪同意侯賽因要求的帝國,包括勞倫斯列出的敘利亞東部城市,但不包括爭議地帶以西部分。雙方沒有提到巴勒斯坦,也未提及耶路撒冷。謝里夫不可能接受將耶路撒冷排除在外,但英國人在那兒有他們自己的利益考慮,所以未提及這座城市就是迴避問題。另外,麥克馬洪堅持應排擠掉法國的所有利益——法國對耶路撒冷的訴求由來已久。事實上,高階專員計劃名義上將耶路撒冷放在埃及阿爾巴尼亞王朝的統治之下,這樣聖城還是屬於穆斯林,但事實上卻在英國的控制之下。

英國需要阿拉伯人立即起義,所以就許下必要的但儘量含糊的承諾。然而麥克馬洪的種種承諾還不夠曖昧,就在英法開始正式談判瓜分奧斯曼帝國之前,阿拉伯人提高了他們對此的期待。

英國談判者、國會議員和約克郡男爵馬克·賽克斯(Mark Sykes)爵士,是個富有創造力和難以馴服的業餘人士,曾遊歷東方並因此成為卓越的專家——儘管勞倫斯稱他“滿腹偏見、膚淺和偽科學”。他真正的天賦是一種雄心勃勃的熱情,這種奔放具有很大的魅力,以至於他的上司樂意讓他插手任何他感興趣的東方政策。賽克斯和他的法國搭檔——駐貝魯特領事弗朗索瓦·喬治…皮科同意由法國接收敘利亞和黎巴嫩,由英國接收伊拉克和巴勒斯坦部分地區,並在英法監督下建立一個阿拉伯聯邦,而耶路撒冷則將由法、英、俄實行共管。'2'這些對於過去七十年中一直覬覦控制耶路撒冷的三個帝國而言都具有重要意義——該協定也容許以某種形式建立一個阿拉伯國家。但是因為英國仍暗中覬覦耶路撒冷和巴勒斯坦,不久協定就失效了。

1916年6月5日,謝里夫侯賽因還不知道《賽克斯…皮科協定》的秘密,但意識到了奧斯曼人將推翻他,因此在麥加舉起紅旗,發動阿拉伯起義。他自稱“阿拉伯人之王”,這個稱號是用來警告英國人的,後者勸他將頭銜降為“漢志之王”。這僅僅是開始:歷史上極少的家族能在如此短的時間內在如此多的國家戴上如此多的王冠。侯賽因國王任命他的兒子們指揮規模很小的軍隊,但令人失望的是,在敘利亞的起義從未實現。英國人發現,很難搞清楚謝里夫這夥人究竟能否發揮作用,因此到10月的時候,後來統治耶路撒冷的羅納德·斯托爾斯和他的下屬勞倫斯來到了阿拉伯半島。

阿拉伯的勞倫斯:謝里夫派——阿卜杜拉和費薩爾勞倫斯細心觀察著國王的四個兒子,以便找到理想的阿拉伯統治者,很快,他發現只有次子阿卜杜拉和三子費薩爾堪當重任。但他不願接受阿卜杜拉,他認為阿卜杜拉“聰明過頭了”,阿卜杜拉則覺得勞倫斯是個“怪物”。勞倫斯見到費薩爾王子第一眼就驚為天人:“三十一歲,高大、優雅、強壯,形象近乎帝王;矯捷且精力充沛;面部光潔如同純正的切爾克斯人;黑色頭髮、深黑色的眼睛,看起來像個歐洲人,而且非常像豐特萊修道院裡的理查一世紀念像。一個眾人崇拜的偶像。”勞倫斯稱讚他是“一個絕對了不起的人”,但又說費薩爾也是“一個魯莽無畏、懦弱膽怯、愚昧無知的人——我是出於憐憫才服務於他”。

阿拉伯起義失敗了,雖然是爆發在謝里夫自己的漢志領地裡,勞倫斯見證了費薩爾的幾千駱駝騎兵被“一個連的土耳其人”打敗。然而如果他們當初襲擊哨所、破壞鐵路,也許可以鉗制住整個奧斯曼軍隊。當勞倫斯被分派到費薩爾麾下時,他將這些想法付諸實踐並創造了現代起義的典範。但正是費薩爾使勞倫斯穿上傳奇的外衣,“身著華麗的繡金白絲袍”,正如他在其阿拉伯起義指南——21世紀駐伊拉克和阿富汗美軍軍官必讀之物——裡所寫的一樣:“如果你穿戴上阿拉伯服飾,就要穿最好的,打扮得要像個謝里夫。”勞倫斯沒有接受過軍事訓練,且具有苦行詩人的氣質,但他明白“處理阿拉伯人問題的全部秘密就是不斷地研究他們。透過聆聽和間接調查,瞭解他們的家族、氏族和部落、朋友及敵人”。他學會騎駱駝,並像貝都因人一樣生活,但他從未忘記將大量的英國黃金分發給他的部隊以確保他們團結一致——“這是這些部落曾經歷過的最富得流油的時候”——甚至五十年之後他們仍認為他是“帶著黃金的人”。

戰爭的殺戮與磨練既讓他恐懼又讓他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