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30部分

“Kumamah”,意即“糞堆”。岩石圓頂清真寺不僅追上並超越了對手,同時也將猶太人和基督徒聯絡起來,因此阿卜杜拉·馬利克的事蹟成為伊斯蘭教史上最具傳奇性的故事。環繞這座建築,他放置了800英尺(約243。8米)長的銘文,銘文直接抨擊耶穌的神聖性,這暗示了兩大一神教信仰的緊密聯絡:它們之間除了三位一體外有很多共同點。這些銘文非常迷人,它使我們得以首窺《古蘭經》的經文,這部經書最終由阿卜杜拉·馬利克整理成冊。

對於阿拉伯帝國來說,猶太人越來越不重要,但他們在神學上的作用卻越來越突出。岩石圓頂清真寺由二十個猶太人和十個基督徒資助,僱傭了三百個奴僕來維護。猶太人無能為力,只是滿懷希望地看著圓頂:這真是他們的新聖殿嗎?他們仍然可以在那裡祈禱,但倭瑪亞王朝創造的是一個伊斯蘭視角下的聖殿,這個聖殿裡的儀式主要有淨化、受膏以及圍繞聖石行走。

岩石圓頂清真寺的力量遠不止這些:它屬於建築藝術上最為恆久的傑作之一;一個人無論處在耶路撒冷的任何一個角落,都會被它的光彩所吸引。它的光芒令它看來宛如從空中升起的一座神秘宮殿,又好似一座靜謐的休憩場所,並瞬間幻化成一個巨大的露天清真寺,使周圍所有的空間都變得神聖化。聖殿山頃刻之間就變為——並繼續保持為——一個休憩和放鬆的地方。事實上,岩石圓頂清真寺創造了一座塵世間的天堂,它將世間的安寧、美好和來世的神聖結合起來,這正是它的精髓所在。早年,伊本·阿薩克爾(Ibn Asakir)就寫道,“在岩石圓頂清真寺的屋簷下吃香蕉”是人世間至高的享受。作為神聖帝國大型建築物中最成功的作品之一,岩石圓頂清真寺與所羅門聖殿和希律王聖殿齊名。進入21世紀,它成為最世俗的旅遊象徵,它既是伊斯蘭復興的聖祠,也是巴勒斯坦民族主義的圖騰,岩石圓頂清真寺至今仍然是耶路撒冷的代名詞。

岩石圓頂清真寺建後不久,阿卜杜拉·馬利克的軍隊就收復了麥加,並以擴張真主的王國為名,與拜占庭繼續展開聖戰。他將龐大的帝國擴張為西跨北非、東達信德(位於今巴基斯坦)的廣袤區域。在其疆域內,他需要將伊斯蘭世界整合為僅強調穆罕默德的單一穆斯林宗教,為此,他必須強調,並且在各處刻上清真言:“萬物非主,唯有安拉,穆罕默德是安拉的使者。”先知穆罕默德的語錄——聖訓——被集結成冊,而阿卜杜拉·馬利克所編纂的完整的《古蘭經》成為不可動搖的合法性和神聖的來源。禮拜儀式更加嚴格;禁止雕刻偶像——他讓鑄幣廠停止鑄造有自己肖像的硬幣。阿卜杜拉·馬利克稱自己為真主的使者,從那以後,伊斯蘭的統治者們就被稱為“哈里發”了。穆罕默德最早傳記的官方版本和穆斯林的征服運動都將基督徒和猶太人排除在伊斯蘭教之外。帝國的行政機構也已經阿拉伯化,像君士坦丁大帝一樣,馬利克集約西亞和聖保羅於一身,他相信在世界性的大帝國中只有一個君主,一個上帝,正是他決定了穆罕默德的社團發展成為如今的伊斯蘭教。

瓦利德:天啟與奢侈

耶路撒冷在岩石圓頂清真寺有一座神龕,但岩石圓頂清真寺並不是帝國的清真寺,因此,隨後阿卜杜拉·馬利克和繼任他的兒子瓦利德(Walid)建造了新清真寺——阿克薩清真寺,它位於聖殿山的南部邊緣地帶,被作為在週五做禮拜的普通訊眾的清真寺。哈里發們也將聖殿山視為耶路撒冷的中心,這一點和過去的希律王們一樣。自公元70年直到當時,他們第一次建造了一座橫跨峽谷、專供朝覲者從西邊繞過威爾遜拱門(Wilson's Arch,即今天的鏈門)進入聖殿山的大橋。為了方便從南邊過來的朝覲者,他們建了一個圓頂式的雙重門,這個門在造型和外觀上均與金門相協調。'6'

這一時期的耶路撒冷是一座生氣勃勃的城市。很多年裡,哈里發們將聖殿山變成了伊斯蘭教的聖地,耶路撒冷則成為倭瑪亞帝國的一座城市,而這也再一次點燃了對聖地和傳說進行綿延不絕爭奪的導火索,這些都塑造了今日的耶路撒冷。基督教徒曾改編過猶太民族的很多神話,並逐漸將它們附加於自身的中心聖地——聖墓大教堂上。然而,現在岩石圓頂清真寺和阿克薩清真寺的興起使得所有古老的神話再度復興:聖石上的足印曾被作為基督的神蹟展示給基督徒朝聖者,此時它則變為穆罕默德的足印。倭瑪亞王朝用新的圓頂覆蓋了整座聖殿山,以使其完全與從亞當、亞伯拉罕經由大衛和所羅門再到耶穌的《聖經》傳說相聯絡。他們設想的場景是:當從克爾白來到耶路撒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