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臟都有病,那又不對了。)論治:用“溫養心脾”法。選方:首選“歸脾湯”。遣藥(中醫術語,指調遣藥物):人參、炒白朮、炙黃芪、炙遠志、炒酸棗仁、茯苓、茯神、廣木香、龍眼肉、當歸、生薑、大棗等等。加減:失眠重時加重遠志、酸棗仁,食慾不好可加炒谷麥芽等等。……病系慢性,非一日可見功,可初配五或十劑,每日一劑,分兩次水煎眼。醫囑:注意心身休息,五日後複診。複診:如藥、證相符,病必略見好轉,那麼就可“守方守法”(中醫術語,即照原法原方)加減再服,直至痊癒。但如病情未見好轉,說明藥、證不符,那麼就必須從頭重新辨證論治……
【問】上面說了中醫“辨證論治”的診治法則,那麼它和西醫的診治法則有什麼區別?兩者的關係又怎樣?
【答】兩者的法則完全不同,形象地說:一個是“辨證論治”;一個是“辨病論治”,它們兩者是一縱一橫的關係。如上所述,中醫的診治法則最後都要落實在“治證”上,而西醫的法則是放在病原物和病因的消除,重點在“治病”上。所以有人在稱中醫“辨證論治”的同時,相對地稱西醫的法則是“辨病論治”。這種稱謂十分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