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21部分

這個地盤,也是應該,人家自得的。這樣,韓國被肢解為二。

於是,項羽很強地控制了中原地區。

東邊的齊國也是個大麻煩,齊王田市(舊齊王族田儋之子)的叔叔相國田榮跟項氏是死對頭,於是項羽立齊將田都為齊王(佔有原齊國的核心地帶,都臨淄),齊將田安為濟北王(山東西北部)——這倆都是背離田榮去追隨項羽救趙和西入函谷關的,而把田市改封為膠東王(山東東部)。田榮呢,因為當時對項梁不配合,對救趙和西入關也不發兵馬相隨,於是項羽什麼官也不封給他。

這樣,齊國,這個中國的東極強國,也被一分為三。大大削弱了齊王田市、田榮家族的勢力,把田都、田安這兩個項氏派的部將,插了進去。

趙國,是項羽北上營救的國家,也算是北方強國了,項羽也對它很不客氣,把趙王歇(原趙國王族的後炫)給挪到了趙國北部的代郡(北京西北方向,接近匈奴,窮冷的地方)做代王,把趙國的核心本土,封給了知名“賢人”趙王歇下面的相國張耳,張耳也是從著諸侯聯軍入咸陽的,也算是項羽的“群臣諸將”派,稱之為常山王。

張耳的“乾兒子”陳餘因為跟乾爹張耳鬧意見,棄了將軍印跑到河北東南角的南皮縣去釣魚。但是他對於當初略定趙國貢獻很大,於是,項羽把南皮附近三個縣封給了他。陳餘拎著魚竿非常不滿意,嫌給張耳的多了,給我的才這麼點,張耳是王,我才是侯,我非跟他猴急不可。

總之,趙國也被分裂為二,以跟隨項氏入關的張耳為趙地之王。

燕國呢,項羽把燕王韓廣挪到遼東郡(在今遼寧東部)為遼東王,把原有的燕國封給追隨自己入關的燕將臧荼,立之為燕王。燕國亦被切割為二,以接近項羽的燕將為燕王。

這樣合計下來,一共是十八個王,比從前的六個王多了,於是有人就說項羽這是搞大分封,是歷史的倒退,其實,把王的數量,從六個增加到十八個,這到底是加重了分封割據,還是和分封割據在做鬥爭呢?我覺得很有可能是後者。這種割據的局面,並不是由於項羽而產生的,當秦帝國的專制高壓系統開始崩潰,各地反秦,勢必會出現各地的勢力,形成割據。中國又那麼大,於是先出來了六個王,而且多是六國諸侯貴族的後人稱王,這本來是在項羽出任上將軍之前就已經有的形勢,是很正常的必然現象。

項羽到處安插自己的部將,驅逐六個舊王,總體形成十八個王,這不是加劇了既有割據,而是削弱了六王勢力,正是朝著消滅割據、加強項羽“集權”統治力度的方向努力。在分封時,故意給六王的君臣製造矛盾,讓他們內亂,使他們互相牽制,勾心鬥角,無法對項羽構成威脅,並最終有利於項羽去收編他們,重新建立統一帝國。所以說,這不能是割據倒退,而是在收拾天下,是曲折地去往統一的方向發展。

項羽為什麼不乾脆派自己的楚將去齊、趙、秦、燕、魏為王,而是派追隨項羽入咸陽來自諸侯國的將官去呢?大約不是他不願意,而是不能夠。派自己的楚國部下到這些地方為王,顯出了自己的私,勢必更加激化與六王既有割據勢力之間的矛盾。唯獨是對於韓國,它最小最弱,項羽後來就誅殺了韓王成,然後派自己的部將楚人鄭昌過去為王。儘管如此,項羽還是為某些個諸侯王派置了楚人做其相國,譬如項氏家族的項它就被派到山西西南部的西魏王魏豹那裡做相國,盯著和制約著魏豹。

可以說,項羽這是在力求控制和整合已經分立為六王的諸侯們,是走向稱帝目標的第一步努力。

項羽本人,則佔了九個郡,自立為西楚霸王。在他的上邊,唯一比他大的,就是義帝。西楚霸王的“霸”,不是霸道不講理的意思,而是春秋時代霸主的意思。春秋時代多個諸侯的領袖就叫霸,如霸主齊桓公,霸主替式微的周天子維持諸侯秩序。現在諸侯都叫“王”了,項羽叫霸王,可以把他理解成多個諸侯王的領袖,替義帝管理多個諸侯,一如齊桓公替周天子管理多個諸侯。其實,現在天下所有十八個王都是他封的,他已不只是霸王(多個王的上級領袖),而是實質上的帝了(所有王的上級領袖)。但是,現在義帝還在,十八個王不能推舉項羽當皇帝——那成了造反了。而後來義帝沒有了的時候(具體怎麼沒有的,隨後再說),好幾個諸侯王(包括劉邦),立刻開始反項羽,項羽立刻和他們展開交戰,甚至在劉邦的裹挾下,主要的諸侯很快都聯兵打項羽。眾王推舉項羽為帝的事情,固然也就不會有了。

總的來講,舊的諸侯王還在,新封的王多是舊諸侯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