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廷鍇哼了一聲,將通牒拿給總指揮蔣光鼐看,問他怎麼答覆。
蔣光鼐都懶得給植田寫回信,說就用我們的迫擊炮給這位牛哄哄的陸軍中將送個信吧。
19路軍可不是嚇大的,你儘管放馬過來。
站在植田的角度,能這麼鼻孔朝天地講話,倒也不全是做給對手看的。
那是相當有點底氣(盲目不盲目先不去說它)。
金澤師團戰史悠久,早在日俄戰爭時就參加過旅順口戰役。加上原有的久留米旅團和海軍陸戰隊,日軍總兵力已接近兩萬。
植田認為,這麼多人馬投入上海戰場應該綽綽有餘。
然而,19路軍能做到寸步不讓,同樣是因為腰桿很硬。
重新上臺掌握軍權的蔣介石派來了預備隊。
當時南京政府已遷都洛陽,原先代替19路軍拱衛首府的近衛部隊就可以抽出來了。這就是第87、第88師和中央教導總隊,可稱為“兩師一總隊”,共計三萬多人。
2月14日,在得知金澤師團已經登陸後,作為總預備隊的“兩師一總隊”合編成第5軍,由張治中任軍長,開赴上海戰場,正式統歸蔣光鼐一體指揮(實際仍由蔡廷鍇負總責)。
無論資歷,還是級別,張治中都不在蔣、蔡之下,而第5軍作為中央軍的絕對精銳,似乎也不應該歸第19路軍統轄。
看上去,這是一個有些讓人費解的安排,卻稱得上是蔣介石的得意之筆。
因為直到此時,他仍然認為,不到萬不得已,還是不能冒跟日本全面開戰的風險。
對上海戰場,增援一定要增援,而且要把中央軍的主力派上場,但這個秘密不能讓外界知道。
19路軍作戰,你可以把它解釋成為廣東部隊和日軍的衝突,這個事情它就大不起來,也不可能擴大為中日間的全面戰爭。可要是中央軍明著參與進去,那性質和後果就大不相同了。
我們現在看看這個理由好像很牽強,那時候卻連日本人都深信不疑。因為在他們眼裡,中國一盤散沙,中央歸中央,地方歸地方,是可以不摻和到一塊兒去的。
第5軍歸19路軍指揮,既能增強防守實力,又可以起到掩人耳目的作用,何樂而不為呢?
事實上,在實際作戰當中,張治中和他的第5軍都擁有相當的軍事自主權,對於這種特殊的上下級指揮關係,大家也都心知肚明,只是不予點破而已。
兩軍分工明確,第19路軍主守江灣,第5軍則主守廟行。
2月20日,在自說自話的“哀的美敦書”到期後,植田下令發動進攻。
新一輪攻守開始了。
陸軍長老自然來者不善,他是有自己的一套經的,名字就叫“中央突破計劃”。
其實這個作戰計劃並沒什麼新意,更談不上是什麼奇招,基本上就是沿著下元跌過大跟斗的那條路繼續走下去。
所謂“中央”,指的就是19路軍據守的江灣。
俗話說得好,哪裡跌倒的,就要再從哪裡爬起來。畢竟師兄弟一場,做大哥的總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