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宜昌失守跟陳誠本人沒多大關係,要追查責任,蔣介石和李宗仁的責任還更大一些,說白了,這就是一個藉口。
你平時不是就喜歡“彈”你“彈”他嗎,好,今天我們大夥也來彈劾彈劾你。
宜昌失守只是一根藤,順著這根藤,陳誠的老底被掀了個底朝天。
遠的咱們不說了,就看最近的,倒著往前數:棗宜會戰,敗了,宜昌失守;南昌會戰,敗了,南昌失守;武漢會戰,敗了,武漢失守。
這哥們兒壓根就沒打過什麼勝仗嘛,敢情全是敗仗,什麼“四干將軍”,分明是“三昌將軍”!
南昌會戰,陳誠不過掛了個第九戰區司令長官的名,那仗跟他半根毛的關係都沒有,真是沒有最冤,只有更冤,冤得一塌糊塗,無邊無際。
這種情況下,已不是你反駁不反駁的問題,而是泔水盆子扣腦袋上,讓你想躲都躲不掉。
孔祥熙身為文官領袖,很少具體過問前方軍事,此時也氣憤地跑出來大嚷:宜昌如此重鎮丟失,不殺幾個將領,那還得了?
私下裡,老孔說了真話:陳誠這個人,我向來幫他,不料他夜郎自大,得志之後反而咬住我不放,簡直莫名其妙。宜昌這件事,他既然愛挑擔子,那就讓他挑到底吧。
幾個回合下來,陳誠被整得滿頭大汗,第十八軍的好幾個將領都受到了處分,雖然沒像孔祥熙嚷嚷的那樣人頭落地,但“土木系”已是威風掃地。
兩個難題
陳誠以為到頭了,不料一起了頭就沒有結束的時候,這根藤剛扯完,另一根藤又冒了出來。
有人站起來說,現在政治部的工作也很差勁,哪有什麼成績可言。
下面立刻應和聲一片。
轉瞬間,陳誠又從“黨政上之遊擊”淪落到了“黨政上之瘧疾”,由門外漢變成了打擺子的病漢。
事已至此,他真正嚐到了牆倒眾人推和虎落平陽被犬欺是什麼滋味,不久便被迫向蔣介石遞交辭呈,要求辭去政治部部長一職。
蔣介石同意了,宣佈決定那天,他親自到政治部講話,特別提到,“政治部沒有成績”,不是陳誠的責任,而只能怪部裡的其他人沒有把活幹好。
他話裡有話:聽說你們還老同別人搞摩擦……
輪到陳誠發言,卻讓全場的人都大吃一驚——我不同意“委員長”的話。
政治部工作是有成績的,但這個成績不是我的,是政治部各位同仁的,你們大家的。眼睛裡不揉沙子的陳誠從來就不肯服輸陳誠說:我們沒有跟別人鬧摩擦,但是不能禁止別人不跟我們鬧摩擦!
有人擔心地朝蔣介石偷窺了一眼,沒想到後者一點沒有生氣的表情,反而臉上還掛著笑容。
他很清楚這位部下的個性,以陳誠的忠誠程度,絕不是要跟他當眾唱反調,而是要表明態度,一種絕不服輸的態度。
隨著日軍長期佔據宜昌,重慶受到直接威脅,此時正需要有經驗的大將保衛重慶,這個人要拿得起放得下,跌倒了還能再爬起來,除此之外,必須是絕對靠得住的“忠臣”。
環顧左右,非陳誠莫屬,所以有時候倔一點並不是壞事,是好事。
對於陳誠來說也是如此,只有迴歸老本行,到戰場上去體現價值,才能找到繼續往上攀登的階梯。
宜昌失守的教訓表明,李宗仁第五戰區難以顧及江岸戰場,要保衛重慶,就需要在宜昌到重慶之間建立一個新戰區。
宜昌原先有一個第六戰區,但這個戰區是配合薛嶽第九戰區而設立的,其目的也主要不是為防衛宜昌,而是確保湘西。之後,因為桂南會戰暴露出機構設定過多的問題,包括桂林行營、第六戰區在內都被撤銷掉了。
1940年7月1日,中國統帥部決定在宜昌以西重設第六戰區,任命陳誠為第六戰區司令長官兼湖北省主席。
當時隨著抗戰深入,各個戰區的問題都越積越多,第六戰區雖然是個新戰區,然而也無非是把七七八八的部隊拼湊在一起而已,所以該有的一樣也少不了。
陳誠把問題都擺在桌上,發現最棘手的是兩條。
其一,缺額。每支部隊都缺,而且缺得觸目驚心,看著一個軍,其實不及一個師,看著一個師,其實不及一個旅。
如果對軍隊實際情況不瞭解,指揮打仗時就很成問題。比如按照日本人的“大隊定律”,你進攻他的時候,前面一個日軍大隊,你至少得派上三個步兵師,但結果這三個步兵師只能稱為三個步兵旅,最多合一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