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34部分

��鉤ど郴嵴交竦檬だ��滴��擁諞唬�

陳誠聽到後,這才好受了一些,並埋下頭來繼續加強軍隊整訓,為下一次戰役作準備。

事實上,陳誠所羨慕的第二次長沙會戰就戰績而言,並不算突出。在此之前,已經有過一次出色的戰役,那次戰役才被稱為抗戰以來最精彩的一戰。

第五卷 歷史不死

第1章 序言

我相信,書有書的命運,就像本書所書寫的這段歷史,在它發軔之初真相就擺在眼前了,曲折、繁複、虛飾都不是它的全部,只要你在不斷地接近,就有意義。

這本書最早的書名叫《正面抗日戰場》,但只出了第一部“我的家在松花江上”、第二部“烽火大地”,之後就因故停了下來。其間,有很多朋友在網上留言,問第三部何時面世,對此我也不知如何作答,因為我當時也不知道確鑿答案。

唯一可以告慰大家的是,作為作者,我從來沒有想到過放棄,也一直在努力,直到有了《一寸河山一寸血》。在這本重新出版的書中,凝聚了一些新的寫作思考,尤其是吸收讀者意見,加快了敘述節奏,因此它既是《正面抗日戰場》的續篇,同時也是一個新的起點。

為了保持延續性,以免突兀,第一部“長城以北”把原先《正面抗日戰場》的第一部、第二部綜合了起來,並沿著這一線索繼續下去,從二十九軍參加長城抗戰起,寫到了長城抗戰結束。因為這個原因,“長城以北”的部分內容與《正面抗日戰場》前兩部不能不有所重複,謹以說明。

借這個機會,需要特別感謝在困頓時期幫助過我的朋友和前輩。

有楊琦和她所在的關愛抗戰老兵網,後者數十年如一日地給抗戰老兵們送去溫暖,顯示的是一種來自民間的道德良知。同時他們也收集和積累了很多珍貴的第一手口述資料,這些對本書幫助很大。

有我曾登門拜訪過的那些抗戰老兵,如現居上海的夏世鐸、祝宗梁,現居南通的汪吉佑,現居北京的趙振英、尤廣才。這些老人都已九十歲以上高齡,但思維仍十分清晰,能回憶起當年的很多往事。其中,汪吉佑、尤廣才兩位老先生都是參加過一線作戰、打過硬仗、立過大功的抗戰英雄,其敘述更給我筆下增添了很多閃亮的元素。

還有很多我見過面或從未謀面的網友、書友,他們有的和我一起踏訪過戰場原跡,拜謁過烈士墓園,還有的給我寄來過抗戰資料及圖片,無法一一列舉,在此一併致謝。

關河五十州於2011年7月1日深夜

第2章 最精彩的一戰

棗宜會戰結束後,第十一軍司令官園部和一郎一度自我感覺非常良好。那一仗,不僅導致對方的集團軍總司令陣亡,而且日軍渡過襄河,佔領宜昌,無疑是對他的前任的一種突破。

如今的第十一軍,稱得上是日本“中國派遣軍”的驕傲,園部也幾乎就是“中國派遣軍”司令官西尾壽造一手捧出來的明星。

但這顆星星升得快,掉得也快,很快就要成流星了。

教訓

園部倒黴,起因卻是“華北方面軍”。

當時“華北方面軍”計劃進攻中條山,因兵力不足,打算把第十一軍駐於南昌以西的第三十三師團給借調到華北去。

走了一個師團,等於缺了一個角,南昌日軍無疑會受到威脅,這可怎麼辦?

按照通常辦法,無非是拆東牆補西牆,由“中國派遣軍”從別處再調部隊過來填補空缺,可這回西尾突然想起要換一種活法,而啟發他的正是園部本人。

棗宜會戰之後,園部提出了一個戰術,叫“短切突擊”。簡單點說,就是對中國軍隊的防區攻而不佔,且無論出擊距離還是時間都控制在一定範圍內,打完就回家。

相對於組織費工費力費時的大戰役,短切突擊看上去確實比較經濟實惠,有時只要出去三四天工夫,就能威風好一陣子,所以園部對此很是得意,也常在自己的上司面前吹吹。

既然下級說得那麼活靈活現,西尾也就真以為這個短切突擊可以無所不能了。

趁第三十三師團走之前,不妨把部隊集中起來,對南昌以西的中國軍隊也好好地“切”一下,那不就有一段時間可以關上門睡大覺了嗎?

園部這時正是神神道道的時候,認為此計甚妙。

在此之前,園部已經在周圍“切”過一圈,效果確實不錯。要說不順的時候也有,像跟湯恩伯打交道時就比較費勁,在豫南的短切突擊戰中,後者反過來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