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眾能做的就是為這個國家培養或者間接性的培養出一批親澳的知識分子,從而讓他們去改變。
“趙部長一席話我雖不完全贊同,但也有一定道理,香島的變化和兩廣的商業變化我也看在眼裡,若是真的對大明有利而無害,老夫到願意上奏朝廷效仿澳洲,所開商稅減少農稅。”
“沈大人能有如此想法就很不錯了,不過想要增收商稅,恐怕大明很難做到,畢竟很多大商的背後哪個不是有地方士紳的背影,要想讓這些士紳階級讓出利益,無疑是狗嘴裡搶肉包,難度就如覆水難收,沒有強有力的手段根本不行。”
趙世傑說的一點也不假,要想讓這些利益階層拿出蛋糕出來分配比割他們肉還疼,明末的亡國也有很大部分原因就是被這些人給搞垮,對關外滿清的支援少不了這些地方士紳階級的支援。
他們以為支援了一個滿清從而可以左右他們的決策,卻不想入關後的滿清非常暴利的對他們進行了一番清洗,甚至直接沒收了財產。
無疑士紳階層對於明朝的滅亡有著不可推卸的責任,這些掌握著大量土地和階級層,歷代該朝換代幾乎都可以看到他們的影子,無論天下誰坐了首先安撫必定是這些支援士紳,得到好處的也往往是比普通百姓的多。
要想徹底改變這個階層只能是慢慢的引導,同時樹立起另一個階層的崛起,與他們成為一種對抗的關係,達成平衡。
如果商人直接向國家繳納稅收,得到國家的保障,也就沒有必要在把自己的眾多產業掛在士紳階層的名下,這就無形中可以削落他們很大一部分實力,而大明的改革所遇到的阻力也會隨之少去不少,同時還能獲得被國家統治者認可掌握財富的商人階層支援。
這對於大明來說太重要了,如果能夠收取商業稅絕對能改變眼下不堪的財政收入,只是前路渺茫,對它的希望越大,趙世傑就知道越會是失望,所有的一切只能慢慢來。(未完待續。。)
第244章兩廣新軍雛形
趙世傑與兩廣總督沈猶龍二人相談甚歡,甚至在他的一番言論引導下,老沈同志對於大明的目前的局勢也開始認真思考了起來。
闖王李自成和張獻忠等大小農民起義軍還在不斷的攻城掠地,北邊的後金也沒有消停,時不時的扣關擄掠一番,拍拍屁股便走,讓大明的邊軍根本無法尋找他們的痕跡。
除此之外,朝堂裡的鬥爭也越發激烈,東林對於排除異己已經到了喪心病狂的地步,完全至國家於危亡之中而不顧,枉他們一個個讀的都是聖賢書,卻不記聖人教化之言。
沈猶龍對朝堂上的那般東林已經心生了怨恨,甚至有些贊同趙世傑的東林誤國,才會導致大明接連在北方的戰場和對西北的農民起義失敗。
東林這般人就是吸血鬼,他們吸食者整個大明百姓的血汗,卻完全不顧及百姓的生死,這樣的人已經不配成為朝廷命官,當官為民,不求政績斐然,但也求無大過,這是沈猶龍的原則。
所以對於兩廣的商業貿易他一直採取的都是順其自然,同時也在觀察與澳洲人通商帶來的好處。
老沈雖是一個苦讀聖賢書的儒家,但並不迂腐,他到廣州上任之後還曾推廣出了一系列利好政策,其中對於手工業者的支援就可以看出。是一個能接受新鮮事務帶來改變的人。
澳洲贈送的一百條步槍是從香港駐軍的軍火庫內緊急調集的,除了贈送一百條步槍之外。老沈還有個不清不知情,希望澳洲人能同時派來一隊教官幫主訓練士兵。
不過對於派來的教官,老沈並不讓白派。承諾會給澳洲教官酬勞,和所有在廣州的一切開銷,並且還是提供食住。
這個要求不算太過分,連槍都送了在派幾個人過來訓練新兵又有什麼不可的,趙世傑爽快的答應了,只有一個要求,就是對訓練大明方面的武將不得干涉。否則澳洲將無條件的撤回教官隊。
對於這個要求沈猶龍同樣爽快答應,畢竟已經邀請了對方來幫助訓練新兵,就不能干涉。雖說咋制軍上沈猶龍沒有太多的經驗。但一些基本的道理還是懂的。
身為兩廣總督,監督軍之職,威信還是有一些的,雖然出生於文官集團。但到了大明後期武官基本上都成為了文官的附庸。一般不會出現武官看不起文官上司的那種事情。
當然沈猶龍也不打算召集衛所軍隊來組建新軍,而是聽從了趙世傑的建議在流民之中招募年輕力壯敢戰的勇士加入。不招募衛所官軍的主要原因是,衛所的官兵大多戰鬥力並不強,就是一幫子有軍戶名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