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李思思上,這幾十萬人可以有效的抵抗一陣,或者是遇到一個名將,李自成想要入京可能還真的沒那麼容易,只要他不入京,吳三桂也就不會反叛投靠後金,大明也就能繼續得以延續。
但歷史就是歷史,曾經穿越眾裡有人提議過是否可以在這幾個關鍵點將幾位總兵和將領殺了,以此延續大明的壽命,可是沒有得到透過,原因在於沒有一個合格統兵將領,即使這幾十萬人不投降最後也會投降,光靠殺幾個人是不夠的,而是這些軍隊的戰鬥力太弱了,又缺乏一位強有力的統軍將領,自然是投降。
其實李自成一路走來可以說挺順風挺順水的,基本上沒有受到過太大挫折,這也是為什麼他手底下人認為是天命所歸,應該進京的主要原因。
在加上各路大明的總兵遊擊等的投降,給了他們更大的信心,唯一感覺受到了阻力不容易的時候是,遇到了周遇吉,同時面前方還有幾十萬人的軍隊在等著他,第一次他感覺到如果朝廷的軍隊都這麼頑強抵抗,自己是否能夠入京。
就在他猶豫不覺得時候,與他一樣想法的另外兩位大明總兵姜瓖,宣府總兵王通亦二人也在思考何去何從,說著的這可是關係到身家性命,而且最重要是榮華富貴,如果自己這個時候投降新朝建立,自己就是有功之臣。
眼下李自成勢大,幾乎一路走來投降者甚多,就能說明一切,不頭像肯定是不行的,繼續抵抗肯定也不行。兩人一合計乾脆就降了,反正遲早這天下都是他老李的,老朱家氣數已盡,自己這個時候頭像也不算什麼背信棄義有負聖恩。
既然打定了主義投降,二人自然是要在心裡不斷給自己洗腦說服自己,不然心裡肯定會說不過去。
二月初姜王二人派出使者送去降表,並且開城門歡迎李自成,正式的投降大順,這個訊息一出不但震驚了京城,同時各地的總兵遊擊也開始更加關注起局勢來,一旦這兩地的總兵投降也就意味著進京的路線如無人之地,在也沒有大規模的軍隊能夠抵抗。(未完待續。)
第488章入京
姜王二人的投降,讓北方的局勢瞬間發生了變化,原本還在思索是否出兵回援京城的吳三桂,立馬改變了主意,以後金進犯為由,回覆了崇禎。
崇禎等一干大臣,在看過回信之後,不但沒有治罪於吳三桂,還誇其深明大義,這個時候走不得,一走就會讓後金趁虛而入。
其實東林黨的那幫子偽君子們,已經猜到吳三桂不會回京,眼下各路總兵皆投降繳械,他吳三桂難道會一根筋的答錯走到底,這種事情是絕不會發生的,甚至可以說吳三桂就是在等一個機會,等待一個機會的到來。
只要能李自成能順利入京,這個機會就會到來,東林黨人又何嘗不是在等待一個機會,他們也在等待李自成入京,好繼續保持自己的高官後路,不過他們並不知道李自成最後會把他們殺了。
順風順水的李自成大軍終於要入京了,作為另一股強大勢力存在的張獻忠卻是突然攻破成都,進駐巴蜀,自封為大西王,建立歷史是上的大希望王朝,這到是可歷史的上時間有些出入,不過相差並不大。
穿越眾眼看因為自己的到來導致時間上的事件的變化,也更為關注起大明來,因為李自成已經宣佈進京。
這個訊息一出,崇禎並沒有感覺到害怕,而是輕捏的笑闖賊異想與天開。
不管是李自成異想天開還是怎麼樣,但他入京已經再無阻力,加上吳三桂的觀望,將會直接導致大明的提前滅亡。
雖說此時投降的趨勢一片倒,但是南方此時還是相對平穩的,並沒有出現什麼過大的波動。歷史上後來幾個幾個被擁護為皇帝的朱家王爺還沒正式登上歷史的舞臺。
朝堂之上仍然是爭吵不休,此時東林黨人可以說已經完全將籌碼壓在了新朝上,期待著李自成的進京給他們加官進爵。
不過李自成在收編了姜王二人的部隊後,並沒有立馬進京,而是對部隊進行了一番整肅和補員,使得人數超過了五十萬。
號稱五十萬大軍殺入京城。並派人給崇禎寫去了一封信,讓他遵從天意,退位讓賢,以免百姓受苦。
崇禎自然是不會退位,而是罵闖賊無恥,以及那些投靠李自成的傢伙貪生拍死,一面又在次徵召敢戰之士。
說是徵召,但沒有錢的崇禎根本召集不了人,即使有熱血青年願意加入。但最終也會因為沒有武器而最終不得不得放棄。
想要從那些東林黨大臣們手裡募捐,簡直想都別想,崇禎即使自己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