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亟��攏�孟窀�蘇箍�環�煜錄渥蠲爛畹幕�硪話悖��艘恢秩�揭恍”洹⑹�揭淮蟊淶母芯醯�聳北炭杖縵矗�蚶鏤拊疲�褪強掌�脖認匱美鍇逍露嗔恕�
看著如畫的風景、聽著鳥兒美妙的歌聲還有微風拂過柳梢的沙沙聲、呼吸著那種清新自然的空氣,心情好像有種放飛的感覺,這就是所謂的景色怡人,坐在船頭的陸皓山感覺自己快要陶醉了。
“大人真是好雅興。”不知什麼時候,趙餘慶拎著一壺茶來到陸皓山旁邊,一邊幫陸皓山添茶一邊一笑著說:“大人,試下這壺新泡的武夷山大紅袍,這是難得的珍品,就是趙某,也是省著喝的。”
大紅袍?這可是好茶啊,陸皓山笑著說:“趙老族長真會享受,這大紅袍可是貢品,普通人很難拿到的。”
“這是老朋友送的,年輕走南闖北,還算交了幾個朋友,他們知道我喜歡喝茶,所以每年都送來一點,我們這次以茶換馬,還是要準備一些上好的茶葉,那些西蕃,一聽到這茶是大明皇上喝的,一個個就樂得不行,談判也變得容易很多。”趙餘慶笑著說。
“趙老族長辦事真是周到”陸皓山端起茶杯,隨口問道:“陝西暴民四起,聽說鬧得很厲害,朝廷已派大軍鎮壓,再說逃荒成風,十室九空,茶園無人打理,趙老族長在這種情況下還能收到足夠的茶葉,這份本事可不小,現在茶葉減產已成定局,你說這茶價,會不會高揚呢?”
放眼大明,陝西的旱情無疑是最嚴重的,有的地方全年無雨,可以說田地絕收,不知是遼東戰事太缺銀子還是崇禎太愛惜銀子,死活不肯免稅,照常徵收,一些老百姓實在交不起,只能逃亡,人逃亡了,找不到人徵稅怎麼辦?大明的官府也真夠奇葩,俗話說人死債不爛,它倒好,人跑稅照收,原來大明把戶籍編冊,推行裡甲制,是每110戶編為1裡,由丁糧最多的10戶擔任里長,其餘100戶則稱為甲首,以十戶為單位連坐,意思是這十戶中有一戶跑了,那麼這戶的稅款分攤在沒跑的九戶身上,倘若九戶跑了,只剩一戶,不好意思,那九戶的稅全由你一力承擔,如果這十戶都跑了,那稅就分攤在同為裡的其它戶身上,這樣一來,要是一跑,就有可能全部都要跑,能不十室九空嗎?
那些離開土地的農民,要麼就是到處逃亡,要麼就逼上梁山,佔山為匪,要不就是加入農民起義軍,反正為了吃飯,什麼都幹,也不知哪個官員出的這個主意,大明就是想不亡都難。(未完待續。。)
ps: 忙點人生大事,更新不太穩定,對不起了
115 路遇設卡
“只要一天還沒售出去,這價錢就難定”趙餘慶笑著說:“不過大人不用擔心,據我所知,因為動盪的原因,不僅茶葉減產,就是販茶的商人也大大減少,估計賣個高價不是問題。”
陸皓山點點頭,便不再說話,二人坐下來,一邊品茶一邊隨意聊了起來,要說吹牛打屁,見多識廣的趙餘慶哪裡是二世為人陸皓山的對手,要知道,陸皓山腦裡比他多了幾百年的閱歷,上至天文地理、下至國情民俗,那是信手捻來,說起大明以外的世界,更是頭頭是道,把趙餘慶唬得一楞一楞的,看著陸皓山目光都不同了。
那唯唯諾諾、不停點頭的樣子,活脫脫就是一個小跟班。
順江而下,一路順風順水,只花了二天的時間就到了綿州,船靠岸後,趙餘慶把陸皓山帶到一個寬敞的四合院,據趙餘慶所說,這是趙氏一族在綿州的一處物業,那些壓好的茶磚都運回這裡存放,當一行達到時,在四合院內,已經集結了很多人,提前出發的糾察隊員、先行打點的趙氏子弟,還有牽著馬準備裝貨的馬伕,把這裡填得滿滿當當的。
不錯,已經在裝貨,準備出發了。
“見過族長,見過大人。”看到陸皓山和趙餘慶到了,前面負責打點趙氏子弟連忙上門問好,陸皓山記得,這個人在商議合時有份參與旁聽,叫趙軍,是趙氏一族的核心的弟子,也是趙餘慶的親侄子,趙敏的的堂弟。
陸皓山笑著點了點頭,而趙餘慶徑直問道:“都準備得怎麼樣了?”
“回族長的話,前面已經把茶葉分類打包,馬餵飽喝足,上了鞍。把茶上放上馬背即可,糧草在離開四川進入康定前補充,以現在的速度,估計半個時辰就能裝完貨。”
還不錯,效率挺高的,一點也不拖泥帶水,陸皓山進這宅子時,就發現門外停了不少馬車、牛車,那是給糾察隊準備的,從綿州到成都府。有官道可供通行,沒必要浪費時間,陸皓山和趙餘慶算過,早到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