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路上李茂仔細考察沿途的城鎮,發現雖是漢人城鎮,也自稱是大唐臣民,以大唐曆法紀元,但其迴歸大唐的心願並不強烈,究其原因,這些城鎮已經在惡劣的環境中站穩了腳跟,沒有了官府稅賦,自耕自食,生活其實比在唐時還要好得多。
森林裡和草原上的那些野蠻民族彪悍而好戰,但漢人的築城守城技術一流,他們的城寨也不是那麼好打的,除非實在活不下去,一般情況下極少有人鋌而走險敢去騷擾,而且遼東的部落普遍勢力不強,算一算賬,打,即使勝了,也有可能給他人做了嫁衣裳,十分不划算,倒不如恐嚇。
種莊稼需要時間,穩定才能帶來財富,所以漢人愛好和平,不喜歡動盪,那就製造混亂,恐嚇他們,逼著每個城寨每年象徵性地繳納一些帛布、鹽鐵給他們,只要他們聽話自己又能活的下去,那就和睦相處,少打,不打為妙。
蠻人的敲詐勒索固然討厭、可恨,但比之官府的橫徵暴斂卻還要輕的多,在各處漢民的可承受範圍內。
於是漢民花錢買平安,然後埋頭製造財富,蠻人生計無著,本來想製造傷害,卻因能收穫額外福利,生活也能過的下去,這種微妙的人類生態系統由此得以維持。
第459章 誰來當老大
在遼河上漂了兩天兩夜,終於來到了在遼東小有名氣的十字渡,十字渡因為臨水而建,又有東西大道橫貫,故此得名,舊名也叫小渡口。
現在遼河水依舊滔滔滾滾,由北向南,日夜不息,而那條聯絡幽州和渤海的東西要道卻早已湮沒在荒草、雜木中,無跡可尋了。
李茂站在船頭,指著十字渡東北方向的小山,問登船來迎接他的文書丞:
“此山何名?”
答:“東高山。”
李茂道:“十字渡以後就改名叫東高鎮,將來夾河建兩座城,一名高州,一名東州。”
李茂先聲奪人,口氣不容置辯。
文書丞心裡咯噔一下,忙表示贊成,他在給李茂的信中曾流露出給小鎮改名的設想,倒不是全是為了趕新鮮,其實還有更深的一層設想。
契丹人曾經打破十字渡,原因是此處富得流油。
十字渡臨河背山,周遭皆是適宜耕種的平原,臨河近而地勢又高出河面近兩丈,水旱不侵,且此處到遼河口,河面寬廣平緩,適應航運,海船亦可直達,又是溝通遼河東西的一處重要渡口,只要細心經營,想不富裕起來都難。
果然如此,難保不被有心人覬覦,改個名字,看似作用不大,但在這個訊息蔽塞的年代,好處還是顯而易見的。
李茂改名究竟是否是這個用意,文書丞不得而知,他也沒想到李茂會突然提出改名,咄咄逼人,又來的太突然,讓他有些措手不及,十分被動。
下船過後,李茂沒有去看為他準備好的新宅,而是和文書丞沿著城牆轉了一圈,城牆長約八里,分作兩重,外重牆依據地勢以土石建構,高約一丈,牆外挖有壕溝,牆根栽種有荊棘,用於保護夾在內城和外牆間的上千畝水旱保收的頭等好地和十幾處牛羊豬圈。內城建在一塊高地上,面積四百餘畝,密密匝匝地分佈著上千套院落。
周遭的圍牆為石牆,高三丈,七尺厚,每隔五十步修築一座箭樓,契丹人攻破小渡口後,燒燬了莊內所有的房屋,卻對這石牆無可奈何。費盡心力也只破壞了其中的一小部分。
此後幾年,陸續有幾股土匪盤踞在此,卻因周遭數百里內沒有人煙,給養不足,而最後放棄,文書丞花了近一年時間才將被契丹人破壞的內牆修整完畢,城裡的房屋也在陸續修建中。夾城中的田畝和牲畜圈舍已經恢復了六七成。
李茂轉了一圈,天色已經黑了下來,四周森林裡響起了各色野獸的嚎叫,舉目一望,四周黑黢黢的,頓生一種蒼茫無著之感。
當晚文書丞盡其所能招待了新夥伴,雖然都知道遼東的荒蕪,但身臨其境,還是令人震撼不已,飲酒間李茂見隨行許多人面露畏難之色,也只淡淡一笑。
歡迎宴會結束,李茂回到新宅,牆是泥牆,房屋低矮,牆壁厚實,窗戶開的極小,且都有木窗。室內牆壁用木板鑲嵌,施以帳幕,這當然因為是眾人首領的特殊優待,普通房間裡只有泥牆。文書丞妻吳氏領著幾個婦女將被褥鋪好,裡裡外外收拾一新,被褥是上等的好皮毛,質地輕柔保暖,用長安商人的眼光看,價值在七十貫到一百貫之間。
婦女們忙碌的時候,吳氏在李茂的書房裡和他說了會話。
大意是文書丞是個相才而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