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11部分

很有可能威脅到他的帝位。

於是,李隆基果斷地將李瑛賜死。

此時,李隆基開始後悔當初的選擇了,在沒有看到危機的時候,李隆基認定李享就可以繼承他的皇位,最重要的是李享不會威脅到他,想要即位只能等他崩天。

但是,此時看到大唐的官吏和士紳竟然猖狂到如此的地步,淮南道只是一個對映,淮南出鹽,江南出糧,中原的賦稅也是不下於這兩地。

一個淮南道讓李隆基看到了大唐如今的情形,也是李隆基心中開始懷念起李瑛來。

在李隆基看來,如果此時李瑛還在,那麼李瑛完全可以幫助他輔國,處理當下的危機。

長子李琮有些心胸狹隘,而且愛走偏激,做事倒是有些心狠,也是可以成事之人,但是長久不行。

三子李享怯懦忠孝,適合做太平盛世的皇帝,遇到大事沒有主意,此時如果讓他處理這些貪官橫行的大唐,李隆基不放心。

思來想去,雖然對李琮的果斷和心狠有些欣賞,但是李隆基還是不準備立李琮為太子。

於是,李隆基準備自己出馬,開始診治大唐的官吏,但是李隆基知道此時的他已經沒有了年輕時的睿智和果敢了。

然而此時看到大唐官吏糜爛到這種地步,李隆基也不得不開始憂心起來。

如果這樣的官吏治理地方,一旦有外夷侵入,李隆基敢斷定,中原大地定會是一片潰敗,絕對守不住。

李隆基心中有些氣憤和憂慮,氣憤這些官吏一肚子的聖賢禮儀全部都丟失了,尤其是看到楊成在密奏中書寫到的左良第和苗勝的罪行,令李隆基此時開始疑惑起來,科舉制度是不是正確的。

隋朝開創科舉制度,目的是為了打破士族門閥們對朝堂的壟斷,同時也是為了吸納更多的人才進入中樞和地方為官,更好地效命皇室。

但是隋朝短命,李唐奪得江山之後,繼承了隋朝的科舉取士制度,並且將其發揚廣大。

此時的大唐王朝地方每年鄉貢到長安參加三年一次科舉考試的就有三千多人,最後進士取士都在百人左右,可謂是開創了歷史。

大唐取士的官員不止有從科舉考試而來,其中大部分官員來源還是士族門閥之中,這些人都不用參加科舉,利用蔭補和舉薦為官,而且此時大唐對人才非常縱容,一首好詩也可以為官,一手好字也可以為官,神童也可以授予官銜。

但是這些官都是閒官,雖然進士取士不到百人,但是這些人被任命的官都是有實權的官員,一般不是一縣的縣令,就是中樞要部的官員,雖然進士取士不多,但是卻成為大唐最看重的入仕之道,就連那些士族子弟也不得不感嘆這些進士出身的官員受到的優待也要超過他們。

李白雖然一首詩文華麗,但是不是進士出身,所以只能任職翰林院供奉,一個從八品的小官。

雖然一些才華橫溢之人也可以授予官職,但是這些人往往也得不到美官,都是外人眼中的閒官而已。

此時,李隆基看到這些貧寒百姓出身的官員竟然開始貪**落,心中異常地震怒。苗勝和左良第都是他欽點的進士,這兩人都是貧寒子弟,而且忠孝高潔。

在李隆基看來,這兩人絕對會對他感激涕零,忠心為官,但是沒有想到竟然貪腐到這般境界。

李隆基此時開始對這些貧寒百姓出身計程車子們的忠誠感到疑惑了。

此時,在李隆基看來,這些貧寒出身計程車子,如果見到錢銀之後絕對會更加瘋狂,因為這些人之前生活的非常窮苦。

科舉取士的主要目的就是為了限制士族的力量,因為魏晉遺留下來計程車族之氣強盛,士族壟斷朝堂,控制皇帝的事情太多了,於是出於對士族的防備,這才開創了科舉取士。

雖然士族太過強大可能控制朝堂,但是士族的忠誠和修養也不是這些貧寒士子可比的。

此時,李隆基又動搖了恢復士族力量的心思了,對於科舉,此時他已經有些動搖了,雖然吸納了很多有才之士,但是這些有才之士最後都像左良第和苗勝一般,那麼不要這些人入仕也是好事。

這個時代的科舉雖然已經發展了百年之久,但是依然是一個新東西,尤其是前幾十年都只是行事上的,直到李隆基時期才得到真正的發展。

此時,李隆基又開始動搖了科舉的想法,尤其是每次取士的百人全部都任命地方的美官。

第178章大唐治安差

李隆基在大殿上的震怒,讓下面的人就連大聲地喘氣都不敢,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