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李林甫看來,李隆基已經是年過六旬之人了,坐了三十多年的皇帝,什麼事情沒有經歷過,一個淮南道出現了有些貪官而已,也不至於讓皇帝如此震怒。
但是,李隆基心中可不是這麼想的。起初,當聽到楊成在淮南道的舉動之後,李隆基心中也是有些不解和怒火,認為楊成如此胡來,對江山社稷不利,是在動搖大唐統治。
隨後,在李適之和太子等人的慫恿之下,眾多大臣權貴們開始上書要治罪楊成,於是李隆基也動心了,他對楊成的行為很是不滿。
但是,就在李隆基準備降罪楊成的前一天晚上,楊成送到長安的密奏到了高力士手中,然後就被連夜送到了李隆基的案前。
李隆基看了楊成的密奏之後,完全被震驚的說不出話來了,也讓高力士嚇了一跳。
李隆基心中震撼不已,他沒有想到淮南道糜爛到了這種地步,抓了五百多人,竟然抄沒了足足可以和大唐一年賦稅相比的錢銀,這還不算那些糧食和私鹽,還有奴僕田地。
李隆基早年未登基之時,也參與到販賣私鹽之中,他是清楚淮南道的情況的,但是李隆基心中認定,即使私鹽再多,也不可能超過官鹽。
最重要的是,李隆基知道,為官的幾乎沒有不貪的,但是,李隆基認定這些都在合情合理之中,他是不會深糾的,畢竟這些人是在為他守衛江山。
但是,看到楊成抄沒的成果之後,李隆基默然了,隨後心中就是震怒,他知道這些人已經不再是小貪了,而是開始毫無節制地斂財,已經威脅到了他的江山社稷。
李隆基突然間感覺到一陣的寒意,他治理大唐江山三十多年,開創了前所未有的盛世,李隆基心中歡喜,所以晚年才會開始享受。
在李隆基看來,這個大唐江山以現在的勝景,外有十大軍鎮駐守,十餘年沒有外夷深入,這樣的聲勢即使餘威也可以延續百年沒有問題。
李隆基知道,即使子孫再不孝,有了現在的家底,也絕對可以保住江山百年之久,況且這百年中李家還不出一位有作為的皇帝了。
但是,看到楊成的密奏之後,李隆基感覺到了深深的後怕,他此時意識到了李唐江山絲毫不是那麼鞏固的,而且已經開始出現了深深的危機。
李隆基雖然晚年開始享樂,但是不代表他是一個昏庸的君王,李隆基非常睿智,是一個有作為的皇帝,此時他一眼就看到了危機,他知道江山易主都是從一個小事開始的,甚至一些經常忽略的事情。
李隆基開始感覺到危機了,他沒有想到大唐下面的州縣已經糜爛到了這種地步,從一個淮南道,李隆基就看到了盛世之下官吏士紳們的貪婪和枉法了。
此時,楊成的舉動讓李隆基看到了大唐的危機,也讓李隆基的心又開始清冷了起來,在江山和女人之間,李隆基會毫不猶豫地選擇江山。
此時看到危機已經出現,李隆基的心又開始活了起來,但是他現在已經年過六旬之年了,精力已經有限了。
所以,昨天李隆基令人將慶王李琮找來,此時的李隆基已經對太子有些不滿了,當年選擇三子李享作為太子的時候,李隆基就是認定這個兒子忠孝怯懦,不會出來威脅他的皇位。
但是此時,看到大唐江山似乎並沒有向他想象的那樣,於是李隆基就想到了長子李琮,這個長子看上去雖然也是忠厚之人,但是李隆基最清楚自己這個兒子,李琮雖然看上去忠厚,但是內心陰寒果斷,是一個有作為之人。
如果在盛世之年,三子李享的忠厚是最好的選擇,但是此時李隆基看到了大唐內部的危機,於是就動搖了心中的念頭,找來李琮,看一看這個長子這些年是不是還是哪個性子。
李琮得知父皇的召見之後,心中也是又驚又喜,然後在見到李隆基的時候,李琮果斷地位楊成請功。
李琮沒有看到楊成的密奏,但是李琮是局外人,當長安朝堂上因為楊成吵翻天的時候,李琮一直都被人忽略,這也讓李琮可以清醒地觀察李隆基的舉動。
於是,李琮看出了朝堂上的一些蹊蹺,於是果斷地站到了楊成一面。
李琮為楊成請功,立刻讓李隆基對自己的這個長子刮目相看,心中也是歡喜不已。
在李隆基心中,他認為最優秀的兒子就是當年太子李瑛。
李瑛睿智,忠孝,果斷,繼承了很多李隆基的優點,並且才智出色,過目不忘。
但是,李瑛讓李隆基感到了威脅,李隆基認為李瑛如果讓他發展下去,以李瑛的睿智和才能,最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