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裡也美得很,那啥,能幹是吧?已經到我家裡來了。
杜氏嗔道:“你終於鼓弄出來一件正經事了。”
鄭琰道:“這樣的玻璃我還存了幾十塊呢,只要您看著好,等會兒讓他們給家裡送過去裝上。窗後加一簾子,晚上拉上,外頭也看不到裡面。”
杜氏自然笑納。
一大家子說說笑笑,鄭琬道:“你從此可要把這屋子裡收拾好了,傳到聖人耳朵裡,怕又來鬧著來看了。”
鄭靖業道:“聖人近來可忙著呢,且沒功夫。”忙著給兒子選小老婆呢。鄭靖業對這件事情並不怎麼看重,擇了淑女又如何?選了不一定能納,納了不一定能生,能生還不一定是生兒子。再說了,鄭黨內部目前還沒有合適人選,太子妃還年輕,又不是不能生。抓住了太子,比經營一個還沒有影兒的“有可能的未來繼承人”要強得多。鄭靖業心裡,因為鄭琰的關係,對徐瑩還是比較看好的。
直到皇帝突然打下一個雷來:“擇採侍郎徐梁女為太子孺人。”
徐梁就剩一個庶女了啊!
這年頭沒有什麼選秀這一說。皇家娶媳婦兒,跟民間也差不多,都是打聽啊,推薦啊,相看來什麼的,有成的也有不成的。誰家女孩兒也都金貴,也不跟牲口似的排著隊地讓你去揀,那啥,你想娶人家還不想嫁呢,尤其是世家,可是很自傲的。除非宮中招雜役,有病的體弱的醜到爆的不要。
如果是太子擇妃,皇帝必然要跟宰相什麼的商議那麼一下下,可是給太子娶小老婆,這個就不用了。皇帝是跟鄭靖業玩花槍呢,如果是給太子納良娣,多少要跟宰相打個招呼,區區一孺人,就不用了,對吧?
皇帝略心虛。
對於皇帝這樣的選擇,蕭令先是很不理解,怎麼徐梁的女兒很溫柔賢惠麼?別開玩笑了!蕭令先對徐梁的印象並不很好,忘恩負義吃裡扒外神馬的,在蕭令先當上太子之前,是蒙鄭靖業有意無意照顧的人,他身邊還有秦越這個隱形鐵桿鄭黨在。想想徐烈的舉動吧,在秦越這樣知恩圖報的人眼中,那會是個什麼評價?
為此,蕭令先隱諱地向皇帝表示:“兒聽說,徐家家教似不如意呢。”
我就知道會這樣!皇帝哀嘆,幸虧自己提早預料到了啊,如果真把事情交給兒子去做,不定會出什麼差錯!
“你是不是要說,徐烈欲另立門戶之事?”太子都知道的事情,皇帝如何能不知呢?懷恩又不是個死的。
“徐梁只怕也有離心之意呢。”蕭令先咕噥了一句。
“就是要這份若即若離!”皇帝果斷地道,“眼下有鄭靖業撐著,鄭靖業之後呢?你想過沒有?”
前朝後宮,雖然不至於誇張到說是“一體”,多少還是會有些聯絡的。皇帝這麼做,其實是為了分流鄭氏勢力。鄭靖業未必就算是結黨,但是他身邊確實圍繞了不少人。徐梁是鄭靖業臂膀不假,肯定也有交好的人,他的女兒跟了蕭令先,必須跟蕭令先親近一些。
皇帝看得分明,鄭靖業的兒子們不如乃父,鄭靖業去後,鄭靖業的門生故吏們不可能像鄭靖業在的時候那樣整齊劃一。鄭琇能保有鄭安國等人,池脩之也能接收部分勢力,其他的人可能就另有一個核心了,皇帝希望徐梁能夠充當這第三核心。鄭琇、池脩之的忠誠他能保證,這兩個人在他身邊時間久,彼此也有感情的,第三個就不知道會不會開歷史倒車了。
鄭靖業之後,池脩之、柳敏,是宰相之材。再有兩徐外家,互相制衡,但是關係又不錯,不是你死我活的關係。再配上減了勢力的世家,構成一個穩固的政權,便於太子統治。有了這樣的制衡,則世家翻不起風浪,朝臣也不會一家獨大,這樣的政治佈局,是皇帝精心為自己兒子準備的。
皇帝也知道,自己這個兒子,跟自己比,那是比不上的,半路出家,還學得不太好。換一個有迫力的主兒,皇帝乾脆就什麼也不管了,至少不會想辦法拆一拆鄭靖業的政治遺產。
蕭令先大驚:“阿爹這樣,豈不令人寒心?鄭相斷不會有負有阿爹的。”
“這是保全!否則去一世家又來一世家,終究不免君臣離心!為君之道,對臣下好,不是什麼都給他,而是明白什麼是不能給的!與其到尾大不掉,不得不斷尾求生,不如一開始就處置得當,免得他騎虎難下。你明白嗎?”
蕭令先還是有點兒想不通,皇帝嘆道:“我最近總夢到魏靜淵,是我負了他,把他推得太往前了,抬得太高了,結果呢?眾矢之的!他沒有退路了。但是……國家需要他那樣做,我默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