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承包”了。幸好,並不是所有的孩子都有這樣的“幸福”。一些生活在貧困環境中的孩子,由於生活的磨練,比家庭條件優越的孩子更容易形成良好的品質。
黑龍江省有個男孩子叫紀洪波,他的爸爸只有一條腿,一隻胳膊,媽媽沒有雙腿,只有一隻胳膊、兩個手指。從小,爸爸媽媽就沒有抱過他,學走路時摔得鼻青臉腫。3歲起,他就自己照看自己了;到了5歲時,他就能幫爸爸做飯了。
後來,爸爸死了。媽媽便不吃飯、不起床,她不想活下去了,因為她不想連累兒子。小洪波對媽媽說:“媽媽,你不能死!你死了,我就成了孤兒了。你好好地活著,我一定能養活你!”
從那以後,他每天早早起來給媽媽做飯、熬藥,幫媽媽套上假肢後,自己再吃飯上學。一次,他病了,咬著牙掙扎著走下樓時,昏倒在地上,被過路的民警送進醫院,他才知道自己患了十二指腸潰瘍,面臨著穿孔的危險。醫生告訴他要住院治療時,小洪波哭了:“我住了院,誰來照顧我媽呢?”
我想,像紀洪波這樣經歷過磨難和挫折的孩子,才會真正懂得生活的真諦,也才會更好地愛別人,愛我們的祖國。
承受挫折的良好心態,是在童年和青少年時受過挫折並不斷地解決困難中磨練出來的。這是一個人素質高低的重要標誌。
盧梭曾經說過:“你知道用什麼方法可以使你的孩子不幸嗎?這個方法就是百依百順。”
所以,爸爸媽媽對孩子的過分嬌縱、百依百順,只會產生強烈的負面效應;媽媽爸爸無微不至的關懷,只能是讓你的孩子一次次地與能磨練他成長的艱難困苦、失敗挫折失之交臂,使得他們缺乏面對挫折並戰勝挫折的勇氣和經驗,一旦遭受到挫折,便會無所適從,一蹶不振。
巴爾扎克說過:“苦難對於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