樹揭開……
這個真實的故事的確令人深思。中國有千千萬萬個孩子在學畫畫,問題是怎麼學?學什麼?用什麼方法去學?是用“眼”畫畫,還是用“心”畫畫?這可能就是模仿與創造的不同點。
我很同意黃博士的觀點:模仿是一個簡單的由眼睛到手的過程,由於沒有心的參與,可以說是一個類似“影印”的過程。長此以往,雖然技藝越來越高,可想像力卻越來越差。他的眼睛裡有畫,而心裡沒有。眼睛裡的畫只能是別人的畫,只有心裡的畫才是自己的。
有創造性的孩子,往往是用“心”畫畫,正是在“心畫”的過程中,培養了創造力。
北京市和平里四小就是—個注重培養孩子創造力的學校。有一天,日本教育代表團來校觀摩四年級的美術課。美術老師胡明亮畫了一隻流著眼淚的小鴨子,讓同學們以這隻鴨子為主題,當場創作一幅畫。30分鐘後,全班36名同學創作出37幅畫,令日本教育家們大為驚訝,連連稱讚:“中國的孩子太富有想像力了!”
孩子們都畫了些什麼呢?胡老師把同學們的作品帶給我。
趙亦鑫畫的是《失去自由》。小鴨子被關在鐵籠子裡,望著一群高飛的大雁在默默地流淚。
陳溪畫的是《不準動!》。一個戴著假面具的人,正用槍口對準一隻流淚的小鴨子。
李佳畫的是《水汙染》。小鴨子從被汙染了的河裡叼起一條小魚,而小魚只有骨頭架子,小鴨子傷心地哭了。
最精彩的是唐小晰的《觸景生情》。一隻小鴨子呆呆地站在“烤鴨店”門前,看到爸爸媽媽都被掛起來烤熟了,自己成了“孤兒”,不禁傷心地流下了眼淚。
我想,如果我們的美術課都能像胡明亮老師這樣教,讓孩子們充分展開想象的翅膀,那孩子可就解放了。一名優秀的教師,必須重視培養學生的想像力。
人類的發明,都來自大腦。一個奇妙的主意怎樣才能產生出來呢?這就要張開想象的翅膀,打破原有的模式,學會重新組合,把不方便變為方便。比如:
改變的方式。把兩輛汽車摞在一起,改成雙層,讓它的容量加倍,也可以把汽車減半、擴充套件、切開、拉長等。
代替的方式。用小球代替鋼筆尖,製造出圓珠筆;用網際網路代替傳統的通訊方式。
重組的方式。把耳機和收音機組合在一起,成為“隨身聽”;把商場和地鐵車站連在一起,地鐵的出口也就是商場的入口。
我向全國著名少先隊教育專家段鎮老師學了一招:加一加,減一減。比如,在一個圓圈上加點兒什麼,能變成什麼?
我曾經去一所城市小學和一所農村小學,讓孩子們做這個遊戲。我在黑板上畫了五個圓,讓五個孩子上來畫。結果,城裡的孩子畫的多數很複雜:向日葵、小花、小孩、鐘錶、太陽等。而農村的孩子畫得卻較為簡單,比如圓上加一豎……梨;圓下加一豎……氣球;圓下畫一橫……太陽從地平線上升起;圓中畫一個正方形……銅錢;圓上點上很多小點點兒,一個男孩告訴我……芝麻燒餅!
新知識、新技能怎樣才能學得快呢?有一個成功的做法:進行“形象訓練”,畫腦圖……把全部東西在腦子裡繪畫組合。
日本有位著名醫生,小時候,祖父教他騎腳踏車,並不先買車,而是讓他看別人怎麼騎,讓他反覆想著自己應該怎樣騎,在這個階段,他一次也沒有騎過車。過了一段時間,在他找到感覺以後,祖父才買了腳踏車。他開始騎的時候,有點兒搖晃,但很快就得心應手輕鬆自如了,連他自己都奇怪為什麼掌握得這麼快,其實這就是畫腦圖的作用。學醫後,這個經驗得到充分的運用。他第一次給患者做闌尾手術,就十分出色。執刀之前,他先反覆進行形象練習,回想觀看高年級同學手術時的全過程,腦子裡浮現出自己執刀手術的全部形象,預想可能出現內臟粘連等複雜症狀,描繪著自己有條不紊地及時判斷處理的全過程。由於事先做好思想準備,一旦走上手術檯,就沒有了初次執刀的緊張慌亂。
再說說我自己。我利用業餘時間學習了大學本科和研究生課程。考試前,我的複習方法是將知識畫成樹狀的圖,所有的知識點就是樹突,反覆看,反覆想,最後形成一個腦圖。這樣,大部分要點都記得比較清楚。另外,上臺講話,我也很少拿稿子,有的時候一口氣講三四個小時。有人說我記憶力強,其實不是,是我已經事先把所要講的內容畫好了腦圖,想著“圖”講,這樣就能聲情並茂,用心與聽者交流。有時,我覺得有了稿子反而會限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