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38部分

相遇,其實也是一種平衡。你覺得上司比你位置高,不平衡,那是你只站在工作崗位的角度(太極)上看。因為這種不平衡,使得工作才能運作。因為平衡,所以才存在。

………………………………………………………………………………

如何分析上面兩張圖呢?

按照太極分解法:

第一步:分解首級要素(找出象體)。

要素(象體)1。大球;

要素(象體)2。小球;

要素(象體)3。平衡。

第二步:再分解下級要素(還原原始象體)。

(1)大小的直觀意思是:形狀,面積的小大問題;

(2)平衡。

假如讀者悟性高,必定能在此點中挖掘出以上問題的核心。

問題的核心就在於如何定義“平衡”。如果從日常角度出發,很多人都會知道是由於槓桿支點不一樣導致了兩個“不相等”的球平衡了。答案就顯現出來了:維度。

比方說,小明和小強相似(性格相似),如果不切入語境去考慮,很多人會習慣性地認為“小明和強長的差不多”。

讀到這裡,讀者可以更明白,其實讓我們產生諸多矛盾與困惑的原因在於“慣性思維”,是我們習慣了“看到兩個大小相同的球是相等的”這樣的一個思維,在遇上了“同類”(由邏輯思維中類象能力支配)問題的時候會沿著這條思路更快作出判斷,而不去嘗試對具體問題進行重新思考!

根據第二步,可以得出另外一個表述:儘管大小不相當的兩個球,若是透過增加外界條件(引入一個新維度),那麼它們有可能展現出平衡!

在很多場合中,多數人的爭吵,意見分歧,都是在對待同一個問題上,引入了各自的維度,情景,在他們的各自角度裡面是合理的(平衡),在理解不到根源的情況下,所發生的事情就是我們經常見到的“婆說婆有理,公說公有理”,“雞同鴨講”的故事。

第三步:抽象與演繹(聯動與類象)

如果僅止於一個結論的話,那麼人就更容易陷入矛盾和困惑了。

曾有人不斷要筆者對某件事情下一個結論,其實筆者不太喜歡這種行為。在筆者心底裡面,是不存在一本通書可以讀到老的情況。

筆者現在告訴她一個她能理解的,能接受的,她認為正確的結論,筆者敢肯定總有一天她會告訴筆者這個結論是錯的;反之,筆者現在告訴她一個不能理解的,不能接受的,她認為是錯誤的結論,筆者同樣也敢肯定總有一天她會驚歎本人當初的睿智與遠見。

這世間,要發現一個能嘗試去理解對方的人,真不是一件容易事,尤其是一些已經有了自己看法的人(也包含所謂的有主見的人)。

言歸正傳,圖中只是列舉了兩種形態的平衡,因還有很多情況讀者能籍此書舉一反三,此處不予詳述。

社會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是一個太極(系統),男人與女人之間是一個太極(系統)。如果一個人在社會中很鬱悶,很受挫折(不平衡),那麼他們就容易把這種情愫轉嫁在家庭上,如家暴,如在性行為中有異常的舉動(不平衡)。這就是一個系統的不平衡透過另外一個系統的不平衡以促成整體(全部系統的和)的平衡。(閱讀提示,注意聯絡永珍演化的內容。)

坊間所記錄的平衡是比較單純,筆者認為那些對平衡的理解都是很難讓人實踐於生活之中。——“你有見過好人沒好報不,你有見過努力不成功不?”這些並不是單維度作用下的結果。坊間的書籍永遠也沒辦法解釋這種問題。

大眾普遍所認知的平衡,比如一個人幹了壞事,可能對應於他這段時間很倒黴。而筆者所理解的平衡則是,一個人幹了壞事,可能對應於他這段時間很倒黴,可能對應於他這段時間很幸運,甚至可能對應於他的某一位朋友得了獎,而非對應於他本身。——而這種對應性則稱之為關聯性。(建議讀者跳讀永珍演化一章)

頭痛醫頭,腳痛醫腳,認為是頭痛直接關聯頭,或者腳痛是直接關聯腳的,這是一種層面的關聯。而頭痛的有可能對應於腳有問題,這又是另外一種層面的關聯。

對這種關聯性的準確獲知,需要具備非常深厚的知識底蘊以及思辨能力(尤其是太極/維度/系統的概念)。

普遍認為的諸如“我不相信不勞而獲”,這是一種相對比較膚淺的認識。但可以作為堵氣時的一種宣洩,若懷持這類觀念不能變通,則面對生活種種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