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虛話!
所以愛因斯坦是一個公認的科學家,但是你否認不了他不是一個心理學家,首先你的判斷依據是不明確的。
同樣,我可以說毛主席是一位偉大的革命家,偉大的教育家,偉大的政治家,同樣我可以說他是偉大的老人家,因為這些判斷依據也都是不明確的,隨意性非常強,隨便按一個名堂比吃飯好容易!
我與那些知名的整合大成者有什麼區別呢?相同都是集大成,不同的是我的“大”比他的要“小”一點而已!
所以我們想想,結論深度是怎麼樣呢?你回溯不到事件,你根本量化不了,概念隨時都可以發生改變。
③第三個觀點,很多人看了之後覺得會很有道理,沒有漏洞,實際上是從她的所看所見別人的結論中,拼湊出來的。
比如我們使用配陰陽的方法會得出:
“不名與不利將極可能轉化為明日的殺機(飢餓,不安全等對你的殺害)。”
那麼讀者的原意:“今日的名與利將極可能轉化為明日的殺機”就是一個很明顯的廢話。
同樣我們考慮:“困”,怎麼樣才算困?你現在工作,工作勞累,苦悶,算不算困呢?是?不是?
——無論結果怎麼樣,你都糾結在性質如何量化的問題,也就是結論深度還沒有回溯演化!被筆者一反問,你就會完全糊塗招架不住了!
同樣“虛名”這個詞語也是很泛,相信有心思考的讀者會很容易辯解出,此點就留作思考。
有些讀者說,你怎麼那麼喜歡玩文字遊戲呢?不想跟你辯論了!筆者說,這不是那麼簡單,一個概念,一個想法就足以引導人走向不同的世界!人的想法總是活在這些文字資訊中,它們每時每刻都牽著你走!
比如說,有個女人天天說要追求幸福,這有錯嗎?沒錯!關鍵是,她認為高富帥才是幸福的選擇,除此以外就不是了。如果你跟她說,幸福……,略去數萬字的對幸福的解說,在大家看來這可能是在玩文字遊戲,但是它的意義不絕僅僅在於遊戲本身!
回過神來,如果你們要真正理解糾正第三種觀點的話,你們可以沿著以下思路:
第一:如果一個人打你,你怎麼辦?
第二:守?自己要變強?避開?如何避開?說服他不能打?如何說服?……
第三:你要主動地行動,如避開,如變強,這是不是需要追求所謂的名利,名與利能不能分開?
第四:追求的度如何把握?
……
親愛的讀者們,當你們這樣想的時候,你們就會發現,其實所謂的“平淡”,“殺機”,“名利”“努力”都是很“虛”的,可以說,怎麼樣說都是對的,也可以不對的。真正做起來跟這些遠遠不是那麼一回事情。
有一點請記住:“人在江湖,身不由己”,不是想象中那樣的:平淡誰能輕易主導呢?殺機誰不想避免?名利誰能不沾邊?努力誰人不曾?
○務實與虛妄變化不定
虛妄的根源,是我們只會不停地複製別人的觀點,書本的觀點,但是他們從不去思考,究竟這些觀點所對應的事件是什麼,而是憑感覺,憑喜好直接套在某一件事情身上。
比如你知道了結論深度2,不去思考回溯其演化的事件,直接套在事件n+1身上。
有位讀者跟筆者說,“你是一位境界很高的人,我能不能請求你做一件事情呀!”
筆者:“你怎麼知道我境界很高呢?”
讀者:“我看你寫的文章,意境很高?”
筆者:“我發現你的想法意境很高,我能不能請求你一件事情?——那就是請求你不要請求我做事。”
……
實際上在這裡,這位讀者不明確“意境高”的演化具體事件是什麼,直接就把這個概念(結論深度)用在筆者的某一個行為上面。所以筆者同樣可以相同的方式回敬給她。
當你們說了一些概念的時候,特別是高度抽象的(很難定性的),你們知不知道,這裡面有兩個致命點:其一,它不是最佳引導你的概念!比如說你看到未婚夫的某一個小動作後認為他是壞人,於是分手了,那麼你就失去了這位男人;其二,你對未來判斷不準,事情發展會出乎你的意料!一個人對事物未來發展走勢看得準不準,是判斷其能否抓住準確的事情本質!比如說,你覺得這個男人心理很積極,但是幾年後,這個男人心理很消極。
——你當年認識的是真的,但是千萬在心理告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