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切都是因為一隻鸛沒有站在它平常站的地方!
但是讓我花一點兒時間只對這個問題的一個方面繼續進行闡述吧。
如果你到一戶人家去,把前門踢開,把住在裡面的人趕到大街上去,說:〃去吧!你們自由了!像小鳥一樣自由!去吧!去吧!〃你以為他們會高興得又叫又跳嗎?他們不會。小鳥並不自由。你剛剛趕走的人會氣急敗壞地說:“你有什麼權力把我們扔出去?這是我們的家。我們是這裡的主人。我們在這兒住了很多年了。我們這就叫警察,你這個流氓。”
我們不是說〃金窩銀窩,不如自己的窮窩〃嗎?動物肯定就是這麼感覺的。動物的地盤意識很強。這是它們大腦的關鍵所在。只有熟悉的地盤才能讓它們完成野生環境中兩件需要不斷去做的極其重要的事情:躲避敵人以及獲取食物和水。符合生物學原理的動物園裡的場地——無論是籠子、獸欄、四周有深溝的小島、圍欄、陸棲小動物飼養箱、大型鳥舍還是水族館——只是另一個地盤,只不過大小和與人類地盤的靠近程度有些特別。這個地盤比大自然中的地盤小得多;這是合情合理的。野生環境中的地盤很大;這不是出於喜好,而是出於必要。在動物園裡,我們為動物所做的就是我們在家裡為自己所做的一切:我們把在野生環境中分散在各處的東西集中到一個小地方來。以前洞穴在這裡,小河在那邊,狩獵場在一英里以外,瞭望臺在狩獵場旁邊,漿果還在別的地方——所有這些都要受到獅子、蛇、螞蟻、水蛭和毒藤蔓的侵擾——而現在河水從近在手邊的龍頭裡流出來,我們可以在睡覺的地方的旁邊洗澡,我們可以在燒飯的地方吃飯,我們可以把所有這些起保護作用的牆圍起來,讓裡面保持乾淨和溫暖。一座房子就是一個縮小了的地盤,在那裡,我們的基本需要可以在附近安全地得到滿足。一座合理的動物園就相當於動物的房子(值得注意的是這裡沒有每一處人類住所都有的火爐或類似的東西)。動物發現這裡有它需要的所有地方——瞭望臺,休息、進食、飲水、洗澡、梳毛的地方,等等——而且發現不必去捕獵;一星期六天都會有食物出現,它便會像在野生環境中將一個新地方據為己有一樣佔據它在動物園裡的地方,仔細察看這個地方,用它這個物種常用的方式,也許是撒尿,把這個地方劃歸己有。一旦完成了這個喬遷儀式,安頓了下來,動物便不會感覺自己像緊張的房客,更不會感覺自己像囚徒,而會感到自己是土地擁有者,它會像在野生環境中的地盤上一樣在它自己的場地上活動,包括在地盤受到侵犯時竭盡全力地保衛它。從主觀上看;對於一隻動物來說,這樣的場地不比野生環境中的條件好,也不比野生環境中的條件差;只要能滿足動物的需要,無論是自然的還是人造的地盤都僅僅是一個客觀情況,一個已知事實,就像豹子身上的斑點。你甚至可以說,如果動物能憑智慧作出判斷,它一定會選擇住在動物園裡,因為動物園和野生環境的主要區別在於,前者沒有寄生蟲和敵人,有充足的食物,而後者卻有很多寄生蟲和敵人;還缺少食物。你自己想想吧。你是願意住在豪華旅館裡,享受免費客房服務,可以隨便看醫生,還是願意無家可歸,沒有一個照顧你的人?但是動物沒有這樣的識別能力。它們在自己本性的範圍內,靠自己有的東西湊和著過。
一座好動物園是一個充滿了細心設計的巧合的地方:就在動物用尿或其他分泌物對我們說〃別進來〃的地方,我們用障礙物對它說:“別出來!”在這樣的和平外交條件下,所有動物都很滿意,我們也可以放鬆自己,互相看看了。
文獻裡可以找到很多動物能逃跑但沒有逃,或者逃跑了又回來的例子。有這樣一個例子,一隻黑猩猩的籠門沒有上鎖,門開了。黑猩猩越來越焦慮,它開始尖聲叫喊,一次又一次猛地把門關上。每次都發出震耳欲聾的當當聲。最後飼養員被一位遊客提醒,急忙去採取了補救措施。一座歐洲動物園裡的一群狍在大門開著的時候走出了圍欄。因為受了遊客的驚嚇,它們逃進了附近的森林。那裡有一群野生狍,還可以養活更多的狍。儘管如此,動物園裡的狍還是很快回到了圍欄裡。在另一座動物園裡;一個工人大清早扛著木板正朝工作地點走去,他驚恐地發現清晨的薄霧中出現了一頭熊,正邁著自信的步子徑直朝他走來。那個人丟下木板逃命去了。動物園的工作人員立即開始尋找逃跑的熊。他們發現它回到了圍欄裡,它是像爬出去時那樣從一棵倒下的樹上爬進去的。有人認為是木板掉在地上的聲音讓它受了驚嚇。
但是我不想堅持。我並不是要為動物園辯護。要是你願意,你可以把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