麼不好,我只是偶爾作了一些指導。”
所以,和他人一起面對功勞的時候,你讓他讓,大家都有光彩;你爭他爭,誰都沒有用。搶來搶去,誰都落空;讓來讓去,誰都有面子。你搶他的功勞,他就知道你是準備挖他的牆角了,那他就會反感。你把功勞讓給他,他自然反過來會照顧你。
當然,對於讓功的事,讓功者本人是不適合宣傳的。自我宣傳總有些邀功請賞、不尊重領導的味道。而且,如果頻繁被領導搶功說明你已經成為干將。有人說職場就是一棵大樹,每個人都是樹上的猴子,向左右看全是耳目,向下看全是笑臉,向上看全是屁股。領導搶你的功,意味著只要一有機會,他就會設法還給你這筆人情債,更重要的是給你作為將來開路的資源。也許,因此你就有了新的機會。
這樣你就會看到越來越少的屁股和耳目,看到越來越多的笑臉。
培養“樂群性”,享受“團體作戰”
人與人最重要的精神、思想、物質的交換能力一旦確立,你在這個世界上就會不斷得到別人的幫助。
——俞敏洪
職場是一個實現價值的地方,也是個人奮鬥實現價值的場所,人際關係的不和諧、不愉快,會為公司帶來內耗。如原本有100個勞動力,很可能就因為人際爭鬥,最終只發揮出96個人的作用。不但如此,人際關係對於個人也非常重要,這是一個人人都渴求成功的時代,也是一個人人都被告知依靠勤勞工作最後可以獲得成功的時代。
第29節:看他們如何搞關係:開放你的關係網(7)
環顧四周,職場人會有這樣的一個疑問,那就是成功的人,都是靠勤奮嗎?勤奮的人太多了,他們都成功了嗎?如果我們睜開眼睛就會發現,其實成功的人未必都是勤奮的,但是成功的人一定有非常好的團隊融入能力。
“團隊”,這同樣是一個讓很多職場人頭疼的詞。很多人強調,人應該多發揮自己的作用,不要被團隊的大帽子壓住自己的發展。實際上,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風格,但仔細想一想,那些屬於個人的特立獨行的風格就一定是好的嗎?
新東方校長俞敏洪曾經講過這樣的一個故事,那就是他小的時候,家裡很窮,有一次他得到兩顆水果糖,這兩顆糖對當時的他來說無比珍貴。可是這時來了兩個小夥伴,俞敏洪把糖剝開給了他們兩個,而他自己則舔糖紙。
這種分享思想的來由是基於俞敏洪小時候身體比較弱,怕被別的小朋友欺負,所以他透過這種“討好”的方式向大家表示自己的友好。當然,這種方法讓他長大後更加意識到了朋友的重要性,團隊的重要性。
他曾經這樣講述他的心得:如果你是在團體裡工作,你就必須遵守在一個團體裡做人的道理。因為人是群體性的動物,所以必須學會在人群中生活。不管你的個性多麼古怪,只要你選擇了在辦公室上班,在一群人中間工作,你人際關係的好壞就決定了你在一個地方是否有地位和威望。
這就給職場人提供了這樣的一個提示,那就是做一個“樂群族”,俞敏洪還有一個“分蘋果理論”,強調“樂群性”的重要性。
他說:“你有六個蘋果,你留下一個,把另外五個給別人吃。當你給別人吃的時候,你並不知道別人能還給你什麼,但是你一定要給。因為別人吃了你的那個蘋果以後,當他有了橘子,一定會給你一個,因為他記得你曾經給過他一個蘋果。最後,你得到的水果總量可能不會增加,還是六個水果,但是你生命的豐富性卻成倍增加。你看到了六種不同顏色的水果,嚐到了六種不同的味道,更重要的是你學會了在六個人之間進行人與人最重要的精神、思想、物質的交換。這種交換能力一旦確立,你在這個世界上就會不斷得到別人的幫助。”
事實上,俞敏洪也的確這麼做的。他的朋友徐小平、王強等人回國之初,創業資金緊張,俞敏洪慷慨解囊,予以資助,並沒有要求什麼回報。而徐小平等人感動於俞敏洪的這種幫助,在發展自己業務的同時,也自覺提升新東方的品牌力。例如,徐小平就義務負責起了新東方的出國移民諮詢,這是一項新東方提供給學員的免費諮詢服務,有效地提高了新東方的整體競爭力。
職場同樣如此,有的人感覺自己“不合群”,不會搞關係,那麼下面的案例就非常有代表性。
張柯君畢業於清華大學,他在單位中比較孤立,大家看到他不苟言笑,輕易地也就不和他說話了。以至於有一次單位活動,大家差點把他給忘記了。
他不想讓自己永遠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