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先放在這裡,你不吃的話,等會就倒掉。放了幾天,反正家裡也沒人吃了!”
這句話讓我流出的口水硬生生地又咽了回去。她嚴重地傷害了我的自尊,當時我雖然年紀小,但自尊心卻很強。她可能認為我不過是一個小孩子,所以說話沒有顧忌,但她沒有意識到一個小孩子也會有自尊,也會受到傷害。
當時我想,我又不是小乞丐,為什麼要吃你們剩下不吃的東西。於是,我轉頭就跑開了。
後來,在課堂上,我學了一句話“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自己不要的東西,不要給別人,特別是跟你條件差不多的人。對對方來說,這也許是一個與自尊心緊密聯絡的舉動。
自尊是一個人力量的源泉,在任何時候都不要傷害別人的自尊,這是我們應該把握的最後底線。然而,尊重別人的自尊心,是一件很微妙的事情,也需要把握好分寸。當你尊重過頭了,又彷彿有點小瞧別人,比如對某人的過度同情和過度幫助,就會導致對方的自尊心受損。
第7節:讓他人接受你的心理策略(2)
有一位小學老師的班上有一個腿腳不太靈活的殘疾孩子。有一天,學校安排大掃除,老師沒有給這個孩子安排任務,最後這個孩子哭得很傷心。“
你為什麼不給他安排呢?”我問。
她說:“我本意是照顧他,他的腿腳不便,所以不想讓他幹活。當他哭著找我時,我安排他擦桌子。可大掃除完後,他說他以後不擦桌子了,擦桌子是女同學乾的活,他要和其他男同學一樣去提水。”
有時候你是出於好心,照顧別人,最後卻像這位老師一樣傷害到了別人。所以,當你想讓著別人的時候,不要說出來。比如,當有個朋友非要找你較量一下棋藝的時候,為了照顧他的面子,你可以裝作考慮不周全而不小心輸給了他,千萬不要在開頭的時候就“好心”地讓著他,“我先讓你一車一炮,再跟你下。”否則,你挑戰的就不是他的棋藝,而是他的自尊。
給別人留一點信心,或是成功後的成就感吧。如果你過分地幫助他人,就會讓他人覺得自己很軟弱,至少他認為在你的眼裡,他是軟弱的。
所以,你要注意下面兩點:
維護他人的自尊,不要冒失地給他人提供幫助。
很久前,我買了幾條新襯衣放在櫃子裡一直沒有穿,但是標籤早就被我剪掉了。前幾天,我拿出來試試,發現有一件已經小得穿不上了。於是,我就決定送給個子比我稍微小一點的小趙。可是,當我給她衣服的時候,她看到沒有標籤,很敏感地問:“你穿過的嗎?”我似乎聽見了她心裡在說:“我可沒有潦倒到要撿你的衣服穿的地步!”我連連解釋:“不,是新的!其實我自己很喜歡,一直擱在櫃子裡沒機會穿,現在卻穿不了。否則我是怎麼也捨不得給你的!”她這才接過衣服。
那次,或許我無意中冒犯了她,我也不知道這件衣服她是否會穿。我知道以這樣的態度送禮,會挫傷她敏感的心以及樸素的自尊。有時候看起來理所當然的善舉,真的會傷他人的自尊。即使要送他人物品,也要表示出你是真心想送給別人,而不是你同情別人貧窮或是自己用不上了才送給別人,這或許是對別人的一種施捨。
你要讓他人瞭解,在你的眼裡他們是有價值的。
得到他人的肯定是滿足自尊的一部分。很多人喜歡在對他人提供幫助的過程中享受到被認可的感覺。所以,要讓他人知道,你是真誠地需要他的幫助,迎合別人實現自我價值後的滿足感。即使有時候,人們的好意不一定幫到我們,他們的心意同樣值得我們尊重。
小李剛剛大學畢業。這天正在家裡看書的時候,門鈴響了。他去開門,門口站了一老一小兩個農村人,他們凍得瑟瑟發抖。老人大概60多歲,是帶著孫子來謝謝小李的爸爸,李老師的。
老人說,要不是李老師在校長面前求情和做擔保,他的孫子早就輟學了。“我是專門來感謝李老師的!”說完,從背後拿出一個髒髒的蛇皮袋子,要遞給小李。“我們鄉下也沒什麼拿得出手的,家裡困難,只好帶著這點紅棗和花生,表示感謝……”
還沒等老人說完,小李瞥了一眼這些東西,馬上回絕他們:“你還是拿走吧!我爸爸從來不收禮。再說,要是我們需要的話,可以到市場上去買……”小李打算繼續說“這也值不了幾個錢!”話還沒說出來,李老師就從屋子裡走出來,將老人和孩子迎了進來。坐定之後,李老師滿臉熱情地對他們說:“我這幾天正準備年貨,你送的這些東西正是我需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