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都不願意被人看扁。
這個方法對於那些好勝心強、虛榮心強、自我膨脹慾望強烈的人更加受用。我們經常看到老師和家長們在小孩的教育上用這一招,小孩子都會乖乖中招。
紅玲是一名很會教小孩的幼師,她教小孩們唱歌、做遊戲,孩子們都乖乖地聽她的話。在別的老師的課堂上,孩子們都亂成一氣,全然不顧老師的話,很是調皮,只有在她上課的時候,孩子們才積極主動地被她牽制。比如當孩子們對英文單詞不感興趣的時候,她會說:“你來試試,大概寫不出來吧?”她一邊說,一邊在黑板上寫一個正確的新詞,讓孩子來模仿,孩子們就會爭先恐後地舉手希望來試試,讓她來評判一下,自己是個聰明的孩子。於是,孩子們的學習興趣被她很輕鬆地調動起來了。
我小時候,母親就常常用這種方法激勵我。每次她希望我做成某件事的時候,總是習慣性地對我說,“我不相信你能……”於是,我就偏偏要讓她看到“我能”!
孩子們的自我表現慾望如此強烈,大人們其實也一樣。你如果動不動就對人說“你應該這樣去做……”“我求你去做……”倒不如對他說“我不相信你能做好”的效果更好。
找到一個人就行了,避免“責任分散”
有時候向很多人求助,不如向某一個人求助,並強化他的責任,也就是說認定了某一個人能幫助你,而不要給太多人踢皮球的機會。
雖然說,“助人為快樂之本”,但並不是每個人在每種情況下,都願意幫助別人,特別是當人們覺得自己“沒有責任和義務”去幫助他人的時候,就很難主動去幫助他人。而什麼情況下,會導致人們認為自己“沒有責任和義務”呢?那就是人多的情況下。
有一個古老的故事叫做“一個和尚有水吃,兩個和尚抬水吃,三個和尚沒水吃”,就是這個情況的典型反映。你以為人多力量大,其實,有時候人多力量反而小,1+1<2的情況經常有,因為人們身上普遍都存在著惰性和依賴性,在大家一起工作的時候,這種現象就更加突出。比如,我們經常在找他人辦事的時候,會遭遇被多個人“踢皮球”的情況。對方你推我,我推他,結果沒有一個人願意為你解決問題。
售前部的小吳接到B地客戶打來的電話,客戶最後通牒,專案建議書如週五前還不能提交則後果自負。小吳於是開始走售前支援流程,請相關部門協助。
首先小吳按售前支援照流程找到方案准備部,請他們寫。但該部張經理馬上抱怨說另一個大專案下週就要投標了,老總還親自過問了這事,這幾天全部門的人還搭上技術部加班加點地幹,哪有空寫。
小吳只好直接找技術部。畢竟專案的最終實施由技術部負責,而且現在技術部正做著同類專案在A地區的開發。但技術部經理說B客戶合同還沒簽呢,應該是方案准備部的事,況且技術部現在也沒空寫。
第38節:讓他人主動幫忙的心理策略(5)
見小吳一臉無奈的樣子,經理指給他一條路,原先在專案組的小林現在有空,看看他是否願意幫忙。
小吳心裡一喜,趕緊去找。聽明來意後,小林說,雖然我現在有空,但也幫不了你,因為寫這份建議書涉及B地的許多資料,他一直沒接觸過,看過資料後再寫要花至少一週時間。
可憐的小吳就在單位中被人踢來踢去,問題還是沒解決,結果被老總罵了一頓。
如果要求一個群體共同完成任務,群體中的每個個體的責任感就會較弱,面對困難、擔當責任時往往會退縮。因為當一件事情,可以做的人多了,人們就會覺得並非一定要自己做。人們會想,“既然大家都可以做,憑什麼要我做?”“他能幫你,你去找他吧!”“我還是少管閒事吧!”這種現象在心理學上叫做“責任分散效應”。
在美國郊外某公寓前,一位年輕女子在回家的路上遇刺。她絕望地喊叫:“殺人啦!救命!救命!”聽到喊叫聲,附近住戶亮起了燈,開啟了窗戶,兇手嚇跑了。當一切恢復平靜後,兇手又返回作案。當她又叫喊時,附近的住戶又開啟了電燈,兇手又逃跑了。當她認為已經無事,回到自己家樓上時,兇手又一次出現在她面前,將她殺死在樓梯上。在這個過程中,儘管她大聲呼救,她的鄰居中至少有38位到窗前觀看,但無一人來救她,甚至無一人打電話報警。
當一個人遇到緊急情境時,如果只有他一個人能提供幫助,他會清醒地意識到自己的責任。而如果有許多人在場的話,幫助求助者的責任就由大家來分擔,造成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