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只做三件事》
作者:佚名
第1節:前言
家庭教育謹防邯鄲學步
蘇敏
青年學者林格提醒年輕的父母們,在教育孩子上不要再次步入誤區。他認為,目前許多父母存在著盲信盲從的現象,有的甚至痴迷於所謂成功孩子的家教經驗,而實際上,這些經驗往往聽著容易,做起來難。有些父母由於邯鄲學步,結果適得其反。
正當而立之年的林格,在中央某部委工作的這幾年裡,一直致力於教育研究。他和20多位知名教育專家一起,探索出一套素質家教的作業系統,並出版了《新家教》、《好父母》、《激勵孩子好好學習》等操作實用性強的書籍。這些書問世後,受到許多年輕父母的喜愛,特別是《新家教》系列,發行量已超過幾十萬套,成為許多教育工作者和家長的案頭參考書。
談到家教作業系統的重要性時,林格說,人類到目前為止的各種思想理論,實際上分兩種,一種是理論本身,一種是如何實踐某一理論的理論。比如說誠實做人是一個理論,要使這一理論變成現實,就必須有一套怎樣使人誠實的理論,否則人們很可能會陷入美妙的空談。人類思想的豐富與發展,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對後一種理論的探索與豐富。
他認為,目前社會上流行的一些家教方面的書籍,大多是“描述性”的,也就是舉一個案例,或者援引一個故事,讓人們懂得一個道理。對一些文化程度較高的父母來說,這些道理並不深奧,他們自己也心知肚明。可實際上,他們中有不少人往往沒有教育好子女;而一些文化程度並不高的父母,教育子女卻比較成功。林格認為,要把好觀念落實到教育自己的孩子身上並不容易,懂了,但不會做,是當前特別值得重視的一個問題。
林格建議年輕的父母們看一種觀念或理論,首先要注意其有無“可轉移性”。他舉例說,有一次,一位母親聽一場專家報告會時很感動,還向主講專家請教了一個具體問題:“我的孩子喜歡撒謊,怎麼辦?”這位專家說:“孩子撒謊是由於思想壓力所致,只要父母與孩子交朋友,他就會向你說心裡話,孩子自然就不會撒謊了。”這位母親聽完後,覺得是這麼回事,但回家一想,怎麼緩解孩子的思想壓力?怎樣算交朋友?頭腦又是一片空白。
林格認為,作為教育研究者,他們所做的工作就是在轉變父母觀念的基礎上,加強理性認識的可轉移性研究,抽象出一般解決方案或解決原則,並使之成為父母自己的技術。
林格還認為,對於父母親來說,要將好觀念轉化成好技術,就要注意結合自己的實際進行選擇和思考,做聰明的父母。要善於把最有用的真東西提煉出來。所謂真東西,就是那些“能說出一個一二三,又能從正反兩個方面來理解的有效建議”,如果只是一味地克隆、模仿,很容易“畫虎不成反類犬”。所以,接受理念與方法一定要謹慎。
第一件事
培養良好的親子關係
好的關係勝過好的教育,培育良好的親子關係或者師生關係,是教育的前提,也是教育的真諦。
要培植良好的親子關係,就要從自身出發,改變觀念,調整位置。
學會做孩子的律師
千萬不可做孩子的“法官”。
作為一個獨立的個體,孩子的內心世界是豐富多彩的,我們要對孩子施加影響與教育,不瞭解其內心世界是無從談起的。而要了解孩子,第一要訣就是要呵護孩子的自尊,維護孩子的權利,成為孩子值得信賴與尊敬的朋友。
優秀的“律師”總是能從自己的當事人角度瞭解其內心需求,並始終以維護“當事人”的合法權利為惟一宗旨,這樣才能打好“官司”。所以,要積極影響孩子,就要先當孩子的“律師”。
1.如何真正尊重瞭解孩子?
教育孩子的前提是瞭解孩子,瞭解孩子的前提是尊重孩子。
“尊重”的含義包括“尊”和“重”兩個方面,“尊”是指把孩子當作平等的、獨立的人看待,“重”是指對孩子的一切……思想、情感、願望、喜好加以重視和認真對待。
第2節:想得細一點
(1)想得細一點
父母是和孩子最親密的人,但是不是最瞭解孩子的人呢?曾經有人做過調查,給父母出了一份考卷,上面列了幾十道題:
你的孩子最崇拜誰?
你的孩子感覺最興奮的一件事是什麼?
從小到大,哪一件事對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