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5部分

不多,實際上,那個本科生給我的感覺還要好一點,但短時間內,這一點直覺上的差別不足以讓我認為那個本科生更優秀。所以我只能透過其它途徑來判斷。我之所以選擇那個博士生是因為我認為在現行的教育制度下,一個人能透過層層考試讀完博士至少說明他有三點過人之處:

1、他有著嚴密的邏輯思維能力。任何一個成熟的學科,他都有著極為嚴謹而龐大的邏輯體系,要想把地質學學通,透過各種考試,論文答辯,邏輯思維顯然不同凡響。

2、他能夠有效地安排自己的時間,要考到博士,需要讀大量的書籍、背大量的材料、做大量的題、寫大量的論文,一個辦事拖沓,生活沒有規律的人是不可能做到的。

3、他有很好的自制力,能夠排除多種干擾,辦事情能夠持之以恆。

而這三點,正是我們所需要的。至於專業知識,在實際工作中運用得並不多,一個人只要具備了這三點優勢,學習工作中所要用的知識不會有任何困難。我當然不是說那個本科生就一定沒有這樣的能力,但在這麼短的時間內作出決定,我對他們都不瞭解,顯然博士文憑給我的資訊量更大,也更可靠。

大家覺得這個老闆的話有沒有道理?實際上,這個事例已經作為資訊經濟學的經典案例寫入教科書,成為一種被廣泛接受的觀點。

什麼叫資訊經濟學呢?它是一門新興的經濟學分支,以1971年美國經濟學家阿卡洛夫發表《檸檬市場》一文為其誕生的標誌。阿卡洛夫也因為在資訊經濟學上的貢獻獲得了2001年諾貝爾經濟學獎。說得通俗一點,它就是研究“資訊”在經濟執行中的作用的經濟學。因為有了“資訊時代”、“資訊產業”、“資訊高速公路”等時髦的詞語,“資訊”這個東西突然間變得高深莫測起來。其實,所謂“資訊”,就是指訊息,“掌握資訊”就是“知道了某個事情”,沒有什麼神聖的。

在市場經濟社會,資訊發揮著非常重要的甚至有時候是決定性的作用。舉一個例子,我們買西瓜和買手機的區別。買西瓜的時候我們會要求切一小塊下來嘗一嘗甜不甜,甜就買,不甜就不買。這個時候,甜不甜就是一種資訊,決定了這筆交易能否達成。但我們購買手機的時候是不是拿來試一試,能響就買,不響就不買呢?顯然不是,因為一般來說商店裡賣的手機都是會響的。普通人對手機的原理、構造、設計思路完全不瞭解,無法象西瓜那樣一口就嚐出好壞來,只有在用了半年一年後才知道你買的手機到底質量如何。但是,店主顯然不可能讓你用上半年之後再決定買不買。這個時候,“手機質量好不好”就是資訊,但與“西瓜甜不甜”相比,它是一種很難獲得的資訊。如果這種資訊不能通暢的傳達給消費者,手機交易就難以順利進行。它是怎樣被傳達的呢?

大多數人在購買手機的時候幾乎都會有一個重要標準……手機的品牌。品牌就是資訊,消費者儘管對手機一無所知,但他知道某個品牌,比如諾基亞非常出名,他一想為什麼它會這麼出名呢,當然是因為質量好,大家都用,而且這種名氣越大持續時間越長,說明這個牌子的產品越好。於是這個品牌就代表了一種資訊“這個手機質量好”,消費者就可以放心購買了。所以諾基亞品牌就值錢了,不論它是在瑞典本國原裝進口的,還是在東南亞組裝進口還是在深圳製造的,都能賣得好。同樣,商店裡擺著琳琅滿目的各種飲料,價格都差不多,兩三塊左右,又不准你開啟品嚐。你怎麼獲得它好不好喝的“資訊”呢,顯然就是透過品牌,“可口可樂”這個牌子就代表了它應該製作工藝比較規範、衛生、味道也不錯。於是,你就選購了。每年美國《商業週刊》都要評選“全球最有價值品牌”,去年可口可樂排名第一,價值70億美元,諾基亞排名第六,價值30億美元。品牌為什麼會那麼值錢,無它,就是因為它能向消費者傳遞“這是一件好商品”的資訊。市場經濟越發達,品牌的重要性越重要,因為競爭者太多了,消費者沒有時間來慢慢比較上千種同類商品哪個更好,只能靠“品牌標準”一刀斬。

第13節:傳達資訊的品牌就是文憑

實際上,在市場經濟中,除了我們所熟知的“消費品市場”,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市場“勞動力市場”。我們在消費品市場上是買方,在勞動力市場上則是賣方。資訊經濟學的原理,“品牌效應”仍然管用。這個時候,傳達資訊的“品牌”就是“文憑”。

所以不要相信“能力最重要,文憑不重要”的鬼話,更不要相信“用學歷衡量人是傳統保守的科舉制度的落後思想”,正好相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