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何處,對撫慰累了一天的孩子的情感來說,效果也很好。有一些父母喜歡以寫信的方式,來加深他們與孩子之間的情感聯絡。因為寫信比較容易表現他們對孩子的愛和重視。也有一些父母喜歡用微型錄音機,將要對孩子說的話錄下來,孩子可以一遍又一遍地聽。總之,類似這樣的留言方式,可以增進孩子與父母在心靈之間的零距離,讓孩子真正的生活在一個充滿愛與安全的環境裡。
3、像你這個年齡的時候,媽媽也曾痛苦過。
許多成人在為人父母之後,就擺出一副長者的架勢,試圖扮演領導者的角色,這真是一件奇怪而不幸的事情。他們認為自己必須有一種父母的模樣,事事顯得胸有成竹、有主見、有把握。沒有缺點、沒有煩惱是他們理想中的自我。他們甚至會忘記自己也是一個普通人,和孩子沒有什麼兩樣。他們會刻意地迴避自己過去作為“凡人”的經歷,根本沒有勇氣告訴孩子自己過去的真相和現在的真實感覺。
也有一些父母,因為要扮演好父母的角色,就無論在什麼時候,無論自己是何感覺,只要孩子有需求,就那自己拋在一邊,無條件地接受和忍受孩子,隨時隨地為孩子做出犧牲。這樣的父母必定會做出虛假的行為、虛假地接受孩子的要求。然而,這樣的虛假行為不僅使自己難受,當孩子感受到了以後,他就會因為父母發出的語言資訊與父母發出的非語言資訊的矛盾而倍感困惑。這時,孩子就會處於進退兩難之境。如果孩子被頻繁置身於這樣的情景,就會使孩子經常蒙受“考驗”,使他們承載沉重的焦慮與負擔,導致不安全感的發生。
另外一些父母則完全是另一種型別。他們通常會在孩子面前承認自己的感受。比如,當孩子在面臨困難的時候,孩子會覺得緊張,很害怕。這時,這些父母就會坦然地跟孩子說:“是啊,爸爸媽媽也很害怕。”、“是啊,爸爸媽媽在你這個年齡的時候,也很痛苦過。”這樣,孩子就會想,既然連大人都會害怕,也會痛苦,那我也不必因為害怕、痛苦就覺得難為情。孩子對一些不良的情緒就不再抗拒,而是坦然接受。大家都能想像,對於某件事物,如果是抱著抗拒的心理,一定是處理不好的;相反,如果敢於勇敢地面對,才會處理得恰到好處。如果父母不羞於承認自己的感受,就自然會解除孩子的抗拒心理。接下來,父母再講一些自己是怎麼處理這些事情的例子,孩子自然就有了榜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