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0部分

情、安慰或支援的方式,努力使孩子感覺好受一些。勸說他從不良情緒中解脫出來,盡力消除他的不良情緒,否認不良情緒的影響:“不要擔心,情況會變好的”;

用探索、詢問的方式,努力去找理由、動機和原因,獲取更多的資訊幫助孩子解決問題:“關於這件事情,你還和那些孩子說過了?”;

以退縮、轉移或遷就的方式,努力使孩子從問題中擺脫出來,自己也避開問題,分散孩子對問題的注意力,引導孩子把問題擱置起來:“吃飯的時間咱們不談這個”。

而正確的反映方式則是基本不需要表達自己的意見、評判和感覺,讓孩子把自己的意見、判斷和感受充分表達出來,給孩子開啟一扇門,引導孩子去說話,使孩子在交流過程中發洩自己的情緒,理清自己的思路,進而自己找出解決的方法。

用這種態度來與孩子進行情感方面的溝通,以下一些回應方式是比較簡單而又有用的:

“哦!”

“我懂了!”

“喔!”

“有意思。”

“怎麼樣啦?”

“真的?!”

“我簡直不相信,真是這樣?”

“是那樣嗎?”

其他一些反應在誘導孩子去講、去說方面,更為有效:

“把這件事情講給我聽聽。”

“我想聽聽這件事情。”

“講吓去。”

“後來呢?”

“我對你的觀點很感興趣。”

“聽起來你對這件事情有話要說。”

“這件事看起來對你很重要。”

“咱們一起來討論一下吧。”

“這件事你願意談談嗎?”

2、看你的樣子,今天的功課一定很重。

十二歲的小莉是一個緊張而又愛哭的女孩子。她的表妹小珊來跟她住了一個假期。暑假快結束時,就要回家了。小莉非常捨不得,眼淚汪汪地對媽媽說:

“珊珊就要走了,以後又是隻有我一個人了。”

媽媽很輕快地說:“你會另外再找到一個好朋友的。”

小莉回答說:“可是我還是會很寂寞的。”

媽媽開始安慰她:“過不了多久,你就會忘了。”

“啊,媽!”小莉說著就哭起來了。

媽媽生氣了:“你都快念中學了,還是這麼愛哭。”

小莉狠狠地瞪了媽一眼,跑進臥室裡,哭得更傷心了。

照理說,這樣一個場景會有一個圓滿的收場的,結果卻以一個小小的悲劇結束。原因在那裡呢?原因在於,孩子長大到了一定的程度,他就有了對於友情、親情的渴望。他們會對自己的感情需求很在意的。然而,處於成人的世故與冷漠,他們往往對孩子的這種情感需求很不在乎。這樣,他們就會忽視孩子的感覺,對孩子細小的情感波動表現冷酷。這樣一種對待孩子的情感的反應方式顯然不利於父母與孩子之間的情感交流。事實上,孩子們最需要的,就是我們對他的重視,哪怕是當時的實際情況一點也不嚴重,我們也不能掉以輕心。或許在故事中的母親看來,女兒不應該因為與表妹的分離就流淚哭鼻子,但是她的反應卻不應該沒有同情。做母親的應該這麼想:女兒很難過,我應該盡最大的努力來幫助她。儘量設法使她知道我明白她內心的感覺。如果這樣想,她就可以用以下方式來安慰女兒:

“珊珊走了,教人覺得很寂寞。”

“你們倆這麼要好,真捨不得讓她走。”

“你會想她的。”

這種反應使父母與孩子之間產生親密的感覺。孩子的內心感受一旦被父母瞭解了,他的寂寞和情感創傷就會消失。

父母對於孩子的瞭解和同情是情感的繃帶,可以治癒孩子受了損傷的自我。這種策略可以應用於日常生活中的每一個細節。比如,孩子放學回家,媽媽最好是能夠在家歡迎他。這時,她不宜提出答案千篇一律的問題來問:

“學校怎麼樣?”

“很好。”

“你今天做了些什麼?”

“沒做什麼。”

相反,媽媽所說的話應該表達出她很瞭解孩子在學校所受的考驗和苦難:

“看你的樣子,今天的功課一定很重,”

“你一定巴不得趕快放學。”

“回到家裡很痛快。”

如果媽媽不能在家迎接孩子回家,留一張便條說明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