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4部分

題,她的處理方法老練多了:

昨天,老師給我們講《春曉》這首詩,老師說:“這首詩是孟浩然寫的,他是唐朝的。”可是我聽成是宋朝的了。回家以後我問媽媽:“孟浩然是哪個朝代的?”媽媽說:“是唐朝的。”我說:“媽媽,那老師說錯了,她說是宋朝的。”媽媽說:“不會的,一定是你聽錯了。”幸虧我沒有像原來一樣,站起來糾正老師。

忍受譏諷和噪音,鍛鍊適應能力

自從發生了在課堂上糾正老師讀音的事情之後,班主任對於婷兒的印象明顯不如原來了,婷兒在課堂上積極舉手發言,老師很少叫她,有時她忍不住替那些答不出問題的人回答問題,老師就會不客氣地說她是“攢花兒!”(成都方言,意為“愛出風頭的人”)“就是你最攢!”這樣的情景反覆重演,一次又一次地打擊著婷兒的學習積極性,婷兒對於語文課的興趣下降了。

我並沒有就此去找老師交換意見,而是單方面要求婷兒調整自己的心態和行為,希望藉此培養她的適應能力。

那天中午,婷兒在吃飯的時候對我說:“以後上語文課我再也不發言了。”我問為什麼呢?婷兒就把上述情況告訴了我。說心裡話,我對老師的做法很不贊成,但為了維護老師的威信,我還是對老師的做法進行了正面的解釋。我告訴婷兒:“老師不叫你,是因為她知道你已經懂了,所以她要叫那些可能不懂、也可能不專心聽的人起來回答。這是老師為了讓大家都專心聽課想出的辦法。你搶著替別人回答,老師就弄不清楚那些答不上來的人到底懂沒懂…………”

“所以就會批評我。”婷兒一點就通,馬上接過話來說,“那你說我以後到底還舉不舉手發言呢?”我讓婷兒自己先提方案。婷兒想了想說:“如果是簡單的問題,大家都搶著發言,我就不舉手,如果是困難的問題,大家都不肯發言,我又回答得上來,那我就舉手。你看怎麼樣?”我當然覺得這樣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