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發牢騷,說雨中發生的有趣的故事,說你,說我。這種氣氛感染了每個人,共同的偶然處境,使他們變得親切如同老友,談笑聲穿過雨聲而飄蕩。另一邊屋簷下,緊緊擠著的人們呆滯地繃著臉,漠無表情注視著雨幕。一分鐘、十分鐘、二十分鐘,什麼也不想,又似乎想著一切。
他們聽到鄰近屋簷下輕鬆地打發著時間的說笑,但他們只是呆呆地、無目的地站立著。彼此很近,但又很遠。
四林在車站等一個女友。公共汽車從灰色公路口令人興奮地拐過來,門開啟,又關閉。一群人很快地消散了,孤零零的站牌旁只剩下了孤零零的他。
幕色漸漸變得濃重,梧桐樹掩映的路燈射出暗黃的光暈。車駛來,又駛去,這樣的節奏不斷重複。
那個陌生的女孩是在暮色中駛來的一輛車中到來的。她走下車,停在站臺上。
她在那邊來回踱步,看著手錶和周圍,尋找著應該已等待她的人。他在這邊來回踱步,看著手錶和遠方,等待著他正等待的人。
他不時瞥一眼她,開始是無意,後來是有意。她很美,不僅僅是美,而且讓他感到一種近乎惆悵的似曾相識的感覺。他同樣感到她也不時地瞥過一眼,也許無意,也許也會有意嗎?他在幻想中有些恍惚。
“我們究竟是在等待某一個實實在在的人,還是在等待某一種感覺?”他想。
他希望向她走近,他感到一種無言的親切。
但是,他又感到一種更深刻的距離。
終於,他離開了站臺,走了很久,他回過身,站臺上已空無一人,更遙遠模糊的街的另一頭有她模糊遙遠的身影。
這是一段普遍的、深刻的距離。也許,有的人一生與數以萬計的人擦而過,卻永遠未曾能深深讀過其中任何一個。
無處不在的人與人的距離。
認識你自己
《光明日報》1982。3。28
王以鑄中國
在希臘帕爾納索斯山南坡上,有一個馳名整個古希臘世界的戴爾波伊神託所。這是一組石造建築物,它的起源可以回溯到三千多年前。就在這個神託所的入口處,文獻上說人們可以看到刻在石頭上的兩個詞,用今天的話來說,就是認識你自己。古希臘哲學家蘇格拉底最愛引用這句格言教育別人,因此後世人們往往錯誤地認為這是他講的話。但在當時,人們則認為這句格言就是阿波羅神的神諭。這其實是家喻戶曉的一句民間格言,是希臘人民的智慧結晶,後來才被附會到大人物或神靈身上去的。有意思的是:兩三千年前這句格言看來直到今天還有現實意義。認識你自己嗎?談何容易!一輩子不認識自己而做出了可恥可悲的事情的不是大有人在嗎!今天不是還有一部分青年正是由於不認識自己,不充分理解生活在今天社會主義社會中的幸福,經受一點點挫折、打擊就悲觀、失望、苦惱、抱怨、彷徨,終於在唉聲嘆氣、無所作為之中把時光白白浪費掉了麼!就像過去以進士出身為仕途的正路那樣,這幾年由於某些不太恰當的措施(最近確有改進),人們忽然又以為只有考上大學才是唯一的出路,把它作為追求的大目標,好像如果有誰進不了大學,別的一切就都談不到了。其實,隨便找一部名人傳記翻一下就可以看到,沒有受過高等教育,甚至小時只念了一兩年書而後來成為大名家的人簡直太多了。
認識你自己罷!再說一遍,這當然是困難的。然而作為一個想正正經經做一番事業的人,對自己先要有個正確的認識,難道不應當是一個起碼的要求嗎?比如說,你可能解不出那樣多的數學難題,或記不住那樣多的外文單詞成語,但你在處理事務方面卻有特殊的本領,能知人善任、排難解紛,有高超的組織能力;你的理化也許差一些,但寫小說、詩歌是能手;也許你分辨音律的能力不行,但有一雙極其靈巧的手;也許你連一張桌子也畫不像,但是有一副動人的歌喉;也許你不善於下棋,但是有過人的膂力。在認識到自己長處的這個前提下,如果你能揚長避短,認準目標,抓緊時間把一件工作或一門學問刻苦地認真地做下去,久而久之,自然會結出豐碩的成果。好像魯迅說過,即使是一般資質的人,一個東西鑽上10年,也可以成為專家,更何況它又是你自己的長處呢?
英國著名詩人濟慈(1795—1821)本來是學醫的,後來他發現了自己有寫詩的才能,就當機立斷,用自己的整個生命去寫詩。他雖不幸只活了二十幾歲,但已為人類留下了不少不朽的詩篇。馬克思年輕時曾想做一個詩人,也努力寫過一些詩(就是後來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