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事。
英王府和承恩伯府也是一牆之隔,他們在承恩伯府另一面。英王府的後花園與承恩伯府的後花園之間只有一道矮牆相隔,兩府都往交界處種了許多樹木。
有十幾個中了落花春情散的侍衛在承恩伯府折騰了一個多時辰,還覺得乾渴難礙。可承恩伯府已沒有甘泉水,連老泉水都沒有了,他們只好自尋水源。大概真是災星指引,這十幾個侍衛尋水源就尋到了英王府的後花園。
英王府那十二個陰年陰月陰日陰時出生的少女正在後花園汲取陽光,英王的兩個嫡女正在偏僻處打罵一個庶女。結果,她們都成了甘泉水,哪一個都被飲了幾次。那十二名少女經了人事,不由再用於做法事,英王三個女兒都被嚇瘋了。
得知此事,英王當即就要找皇上算賬,而英王妃則勸他為了女兒們的名聲忍下此事。十二名少女破了身可以再找,女兒們的名聲壞了,可是一輩子事。英王氣得暴跳舅雷,又覺得英王妃的話有道理,思來想去,就決定忍耐。
祖太妃得知英王三個女兒都被嚇瘋了,趕緊叫英王和英王妃來詢問情況。二人知道瞞不過去,只好實話實說,祖太妃一聽,就氣昏了。醒來之後,祖太妃就派人瞭解這件事的起因,得知實情,就同英王和英王妃商量找皇上告狀。
英王妃哭哭啼啼不同意,怕壞了女兒們的名聲,都正在說親,要是這事傳開不等於要她們的命嗎?可祖太妃也有自己的想法,連亡靈都驚動了,這麼大的事能傳不開嗎?與其等傳開之後讓人非議,還要被人笑話窩囊,不如現在就自揭傷疤,還能佔據主動,跟皇上多要條件,虧了名聲,不能虧實際。
於是,祖太妃親自上陣,英王又聯合明王等人,敲響登聞鼓來告御狀了。
皇上一聽,頭頓時一個比十個還大,又被祖太妃逼問,他就更沒一點處理此事的主意了。他本來就是庸懦魯直之人,也不會象上位者那樣安撫臣子、顧及大局。他倒很清楚責任到人,當即把主張查檢勝戰侯府的徐慕軒、大皇子和龐家幾個重臣罵得狗血噴頭,讓他們來解決這件事,給英王和祖太妃一個妥善的答覆。
大皇子和皇上真是父子天性,一樣會推卸責任,遇到好事爭著向前,遇到難事就想讓下屬替他承擔。他把責任全推到沈承榮身上,說沈承榮告密誤導他,才弄得不可收場。他也擺出一副責任到人的面孔,當即奏請皇上嚴懲沈承榮。
皇上一直看不起沈承榮,慧寧公主死後,他對沈承榮惡感更強。聽到大皇子奏請,他馬上下旨打沈承榮四十大板,削去官職,並罰沈承榮賠英王一萬兩銀子。
祖太妃一聽,怒氣不消,敲著柺杖怒斥皇上,“找沈承榮當個替罪羊就想把這件事平定嗎?你們父子真是好算計,想糊弄我這老太婆是吧?人家府裡供奉戰死疆場的死士,你們去查檢什麼?搗什麼亂?你們也不想想,那數以萬計的亡靈出來,這京城、這皇朝還能安定嗎?你們是什麼居心?想毀掉祖宗的基業嗎?我這就去太廟哭祖皇帝去,我要問問祖皇帝,問問先皇,他們養得這是什麼兒孫?”
說完,祖太妃坐到地上,放聲大哭,邊哭祖皇帝邊數落。英王和明王等人一看,趕緊跪下,勸祖太妃,也跟著怒斥皇上。眾官員一見這陣勢,趕緊跪下,一部分人交耳低語,也在斥責徐慕軒、大皇子和龐家一派惹下的禍事。
皇上唉聲嘆氣,趕緊走下龍臺,扶住祖太妃,好話勸慰,“祖太妃,您先別哭,您說這件事怎麼辦?朕就遵從,朕是明白人,只是養了個糊塗兒子。”
祖太妃見皇上如此做小伏低,爭足了面子,慢慢止住哭,拉著皇上的手,抽泣嘆氣,說:“不是我老太婆要較真,要是我一家一府的事,我會不顧身份來討擾皇上嗎?勝戰府供奉數以萬計的亡靈是仁義之舉,如今,那些亡靈出來怎麼辦?那可都是為皇朝流血赴死忠義之士呀!這是大秦皇朝的基業呀!若我那三個孫女死了能安撫亡靈,我現在就把她們都賜死,保她們不敢有半句怨言。”
“祖太妃是明理大義之人,可是……”皇上被感動了,卻不知該說什麼。
“皇上是英明之君,聽我老太婆一句話,做法事吧!做幾場隆重的法事,先把亡靈安撫,保住我大秦基業,其它都是小事,都好解決。”
“好、好。”皇上連連點頭,趕緊讓司天監挑選吉日,準備做法事。
“母妃,您先起來。”英王和明王趕緊把祖太妃扶起來坐下。
皇上見祖太妃不哭了,長鬆了一口氣,“祖太妃,您看這件事……”
祖太妃冷哼一聲打斷皇上的話,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