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字軍運動之後,騎士'1'道漸漸失去了宗教色彩,僅僅代表著貴族階級的榮譽感。這種世代相傳的氣魄在英法兩國百年戰爭中被廣為傳頌,雙方的騎士都謹守古老的禮儀。血腥的戰鬥之餘偶爾安插槍術比賽和閱兵式,實際上這樣的場合也很少。英國從愛德華一世去世後就全面取消了槍術比賽,法國更是發生了不得了的事故:1559年7月1日,亨利二世與蒙哥馬利伯爵比試時,槍頭上的護套突然脫落。正如諾查丹瑪斯所預言的那樣,這位國王被刺穿了大腦。教會遂釋出禁令,禁止所有的槍術比賽,長達兩個世紀之久。
不管騎士們所取得的輝煌業績,戰爭總是不結果的血紅色花朵。國家機器的碰撞引起廣泛的經濟衰退,真正受苦的只是低等級的老百姓。於是兩國的農民起義此起彼伏,特別在英國和戰爭的中心——佛蘭德爾,他們有很好的理由抗議暴政與不公,全國的稅收和資源都被用於貴族們的戰爭遊戲和奢華鋪張。所以戈蒂埃堅持認為,騎士文化的黃金時代在十二世紀,畢竟打殺異教徒對歐洲人來說,更加富有傳奇色彩。
3地位
編輯
騎士屬於貴族階級的最低層,通常只擁有一小塊封地(莊園)。
4職能
編輯
訓練一個男孩成為騎士需時14年。在這段期間,受訓的男孩最初要跟隨領主夫人擔任侍童、學習禮儀,之後要學習“騎士七藝”(游泳、投槍、擊劍、騎術、狩獵、弈棋、詩歌),又要為領主或負責訓練他的騎士工作。成為騎士後,他要遵行“俠義精神”,例如效忠國王或領主、保護教會和婦孺、鋤強扶弱以及奮勇作戰等。
5競技活動
編輯
概述
在中古時代,騎士除了為領主或國王作戰外,在每年的某段日子還需參與一些競技活動。這些競技活動都有特別的名稱。
比武
兩個騎士之間的砌磋稱為比武,開始於第十世紀,但隨即就被教皇與歐洲的國王反對,因為他們不同意騎士們因為自己的輕挑行為而受傷致死。儘管如此,比武依然盛行,併成為騎士的生活一部分。
最初的比武只是單純的兩個騎士之間的競賽,但經過長期的發展後,就變得非常複雜。它們會成為社會重大事件,並吸引來自遠方的贊助者與競賽者。特別的競技場(比武的場地)會設定觀眾看臺與參賽者的帳篷。騎士以個人參賽,而成組與賽。他們會使用不同的武器來與對手決鬥,旁邊會有很多模擬混戰的騎士。馬上長槍比武或持矛衝刺,是由兩邊衝鋒的騎士以長矛作戰,堪稱首要大事。騎士競爭的目的宛如現代的運動員,為獎品、聲譽和站立著的女士目光而競賽。
到了十三世紀,已經有許多人在比武場上喪生。領袖們包括教皇曾對此作出警告。例如1240年在科隆那舉行的比武就導致六十多人死亡。教皇希望騎士能為十字軍在聖地作戰,而不是在比武中白白犧牲。不少統治者企圖把比武用的武器變鈍,以減少受傷的意外,但是嚴重而致命的傷害仍然繼續發生。
挑戰通常是一種友好的競賽,但是如果比武雙方之間心懷怨恨,就會很容易地以戰死來結束比武。比武中的失敗者會被俘虜,必須提供馬匹、武器和裝甲作為贖金付給戰勝的一方。傳令官有保持比武結果的慣例,就像現在的籃球記分盒。一個低階的騎士能夠靠這種獎賞累積財富並吸引富有的女人。
馬上比武
兩個騎士在馬背上,以比武用騎槍(lance)將對方擊落馬的競技稱為“馬上比武”,馬上比武用騎槍和盔甲都與實戰的款式不同,比武用騎槍多半是用無尖的皇冠狀或杯型槍頭,且槍身採用空心或刻劃出溝槽(容易折斷)的白楊木,盔甲在左胸也有特別強化的金屬板好抵抗衝擊,比武用的馬鞍亦沒有後橋,使騎士受擊後容易摔落,有時候一方落地比賽仍要以其他武器互毆,直到一方死亡、失去意識或是投降,投降或失去意識一方將會變成贏家的俘虜,家屬得要支付贖金才可將其贖回。
比武大會
兩組以上的騎士進行上述的競技活動稱為“比武大會”。
這些競技活動,最早出現的用意是國王為了將貴族們調動到身邊來就近監視,亦可藉此保持騎士的戰鬥素質。
6成為騎士的歷程
編輯
成為騎士是每一箇中古男孩的夢想,其受封儀式一開始僅僅是簡單地以劍輕拍受施者的右肩並予以授名,但隨著時間的過去,此一過程漸漸變的卻十分艱苦。以下是一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