挑戰通常是一種友好的競賽,但是如果比武雙方之間心懷怨恨,就會很容易地以戰死來結束比武。比武中的失敗者會被俘虜,必須提供馬匹、武器和裝甲作為贖金付給戰勝的一方。傳令官有保持比武結果的慣例,就像現在的籃球記分盒。一個低階的騎士能夠靠這種獎賞累積財富並吸引富有的女人。
馬上比武
兩個騎士在馬背上,以比武用騎槍(lance)將對方擊落馬的競技稱為“馬上比武”,馬上比武用騎槍和盔甲都與實戰的款式不同,比武用騎槍多半是用無尖的皇冠狀或杯型槍頭,且槍身採用空心或刻劃出溝槽(容易折斷)的白楊木,盔甲在左胸也有特別強化的金屬板好抵抗衝擊,比武用的馬鞍亦沒有後橋,使騎士受擊後容易摔落,有時候一方落地比賽仍要以其他武器互毆,直到一方死亡、失去意識或是投降,投降或失去意識一方將會變成贏家的俘虜,家屬得要支付贖金才可將其贖回。
比武大會
兩組以上的騎士進行上述的競技活動稱為“比武大會”。
這些競技活動,最早出現的用意是國王為了將貴族們調動到身邊來就近監視,亦可藉此保持騎士的戰鬥素質。
6成為騎士的歷程
編輯
成為騎士是每一箇中古男孩的夢想,其受封儀式一開始僅僅是簡單地以劍輕拍受施者的右肩並予以授名,但隨著時間的過去,此一過程漸漸變的卻十分艱苦。以下是一箇中古男孩要成為騎士的過程。
首先要出生於中古時代歐洲的貴族家庭。在七歲時,其將被送到另一個騎士家裡作侍童(page),以學習各種騎士的禮儀。在十四歲那年,將成為侍從(squire),接受各種訓練及學習“騎士精神”。
到了二十一歲時,他已準備成為一位騎士。在受封為騎士之前,首先要潔淨自己,然後穿上白色的衣服及紅色袍子:白衣表示自身的潔淨,紅袍喻意準備隨時勇戰受傷。
穿好衣服後,要禁食一天,拿著劍在盾牌面前向上帝禱告,禱告內容包括求神寬恕己罪,聖潔己身,承諾保護教會及發誓“除強扶弱”,此時,任何不認同將獲得騎士身分的侍從的人,皆可去破壞盾牌,侍從必須以劍捍衛其盾牌。
最後,將送到授與者的面前。授與者會放平其劍,按在其右肩上(見右圖),有時候會有一種無劍尖的慈悲之劍來專門進行此儀式,施以祝福。這樣便完成受封儀式,他亦正式成為騎士。
7騎士裝束
編輯
作戰裝束
中世紀,騎士作戰時用於保護身體的鐵甲叫甲冑(bodyarmor),整套的鐵甲稱為全身甲冑(asuitofarmor)。
甲和胄一套稱為全副盔甲(panoply),還有鍊甲(chainarmor)和板金甲(platearmor)。
一套盔甲由護蓋身體(protectiveclothing)和護蓋頭部(headgear)的器物所組成,它們通常用鐵片和厚的鞣皮製造。
14世紀以前,一般使用由鏈和鐵板所組成的護甲,有鍊甲式的護甲和簡單鐵製的胄組成。15世紀以後,所用的甲冑大多由薄的金屬板製成,精緻的甚至看不到接合處,且常有裝飾性的鑲嵌(decorativeinlay)。這種甲冑由於相當重,所以一般是騎士在戰馬上作戰時才使用。
騎士勳章
為了區別在戰場上的騎士,一個名為勳章的標誌制度得以發展。每一個貴族都會設計出一個獨特的標誌,製作在他的盾牌、外衣、旗幟和印章上。飾以騎士標誌的外衣成為他的戰袍,讓人從標誌上即可加以辨別。宗譜紋章院是一個獨立的組織,專門設計特有的標誌,並可保證每一個都是獨一無二。其官員會把標誌記錄在特別的簿冊上,由他們保管。
戰袍會代代相傳,並在結婚時作修改。在不同的國家裡,某些設計會保留給王族。到了中古後期,城鎮、基爾特甚至那些重要但非貴族的市民也會授予戰袍。
在戰場上,戰士會以戰袍來區分敵我,並在混戰中挑選出與之匹配的敵手。司宗譜紋章官會製作一個有關騎士的標誌清單,他的地位中立,可作為兩軍之間的仲裁者。藉此方式,他們可以在城堡或城鎮的防衛者與攻城者之間通訊。在戰後,又可以從死者的戰袍來辨別出他們的身份。
騎士是一支快速而且強悍的部隊。他們是第一支穿戴護甲的部隊,同時精於進攻和防守。騎士在戰況不利時也能迅速撤退,脫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