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人,沒讓王五這麼做。等譚嗣同被斬在菜市口之後,棄屍於市,人們雖然同情,卻都不敢幫忙收屍,夜裡王五揹著大刀過來,先是撫屍大哭,然後收斂起來,第二年運回故里安葬。
王五爺這麼大的本事,附近即使官差看見了也不敢過問,直到義和團圍攻東交民巷,惹得八國聯軍打進北京,有教友告訴聯軍軍官,汙衊王五曾經參加過義和團,並且親手殺了很多洋兵。結果聯軍派了五十幾個德國兵前去捉拿,雙方在打磨廠相遇,拉傢伙動起手來,可憐王五爺大刀厲害,卻擋不住洋槍,當場被亂槍打死,腦袋都讓人割走了。
據說譚嗣同生前得過一柄寶劍,名為“鳳矩”,出事之前將此劍送給了王五,王五妥善收藏,連同他那口大刀,由其家人一直儲存到解放之後。可惜到了大鍊鋼鐵的時候,這柄罕見的寶劍,連同王五的大刀,全給扔進爐裡化成了鐵水。
這就是說菜市口的故事太多了,幾百年來,被處決在此的犯人不計其數。每逢秋後,便是刑部集中處決死囚的日子,那些比較重要的人物,到菜市口之前還要站在木籠裡,用囚車推著滿城遊街,普通的死囚就是繩捆索綁,戴上手銬腳鐐,被官差一路打到法場,兩旁全是看熱鬧的,連菜市口附近的屋頂房簷樹梢上都擠滿了人。咱們這次講的事,算是晚清最熱鬧的一場紅差,發生在光緒初年。為什麼熱鬧?因為一次斬首的犯人最多,多達七十幾人,這夥人相互都認識,是一夥犯了事兒的土匪,這麼多人一塊掉腦袋,說明這婁子捅得不小。您要問犯的什麼事兒?只因盜挖皇陵,跟謀反忤逆是同等的罪過,凡是牽涉在內的人,全被判了個斬決,綁到菜市口開刀問斬。
在滿清律法中,有斬監候和斬立決的分別。斬監候拿現在的話來說,相當於判處死刑緩期執行,判了個斬刑,先放到死牢裡監起來,等著開刀,開刀的日子或長或短,家裡打點到了,也有可能就不斬了;斬立決則正好相反,屬於立即處決的意思。當年這場大案說是盜皇陵,其實不是盜了清朝皇上的陵寢,土賊們盜挖的墓叫“八王墳”。
【二】
八王墳裡埋的當然是八王,這也是讓老百姓給叫俗了。首先咱得說說八王是誰,看過《聊齋志異》的可能有印象,《聊齋》裡有一篇八大王,是說一個書生結識了某個鱉精,那鱉精自稱八大王,其實是個大王八,它給了書生一枚鱉寶,從此這窮書生就發財了。據說這個故事其實有原型,明末清初真有一位八大王,當時的流寇首領張獻忠,一度被稱為八大王,只因民間有張獻忠屠川的傳說,殺的人太多了,所以才有人編了這麼個段子埋汰他。要再往前說,北宋年間有個八王千歲,懷抱凹面金鐧,仗著宋太祖賜給他家的丹書鐵券,上打昏君,下打奸臣,評書戲文《楊家將》裡經常提及此人,跟寇準寇老西兒一樣都是忠肝義膽。要是有忠臣讓奸臣陷害了,馬上要被推出去斬首,寇準給皇上磕破了腦袋也不管用,這節骨眼上八王千歲就該出面了,手舉凹面金鐧一嚇唬,皇帝準保收回旨意。
可埋在北京這座八王墳裡裡的人物,並不是宋朝的八王千歲,而是清太祖努爾哈赤的第十二個兒子,攝政王多爾袞的兄長,名叫阿濟格。其人驍勇無比,身經百戰,滿清八旗鐵甲入關之前,參加過遼東的寧遠大戰、錦州大戰,圍攻過北京廣渠門,進關後帶兵追擊李自成,一直打到江西,那真是立下了赫赫戰功。清朝開國之後論功封賞,把阿濟格封為武英郡王,也叫英親王,在滿清的王爺裡排第八,人稱八王爺。別看這麼威風,最後卻死得十分悽慘。
那時候攝政王多爾袞病故,朝廷大權不穩,八王爺一向野心不小,覺得除了多爾袞,朝中沒人降得住他,於是密謀奪取攝政王之位,結果走漏了風聲,被打入天牢幽禁,轉年賜死。屍骨埋葬到通惠河畔一個很荒涼的所在,從此民間就稱此地為八王墳了。
按說八王堂堂親王,他的墓不能叫墳。以前有葬制,陵寢墳墓的級別不同:皇帝的墓是陵寢,王公為墓,所以沒有王陵只有皇陵,老百姓死後不管有沒有棺材,也是挖個坑埋到地下,上面堆個土丘,這才叫墳。這麼算應該是八王墓,可八王因謀反的罪過被賜死,墓穴很簡易,僅有薄皮棺材,上覆黃土一堆,和普通百姓沒什麼區別,所以民間一直叫“八王墳”,這是以墳得名,久而久之變成了固定的地名。
清太祖努爾哈赤,太宗皇太極,後來又出了位聖祖康熙。康熙在位的時候,某次跟臣下提起了八王爺的好處,想八王這一輩子在槍林箭雨裡出生入死轉戰萬里,要說為大清王朝立下了多少汗馬功勞,那是盧溝橋的獅子——數不清了,雖然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