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認識論上,“道”是超越常規認識的目標;在價值觀上,“道”是超凡脫俗的崇高境界;在本體論和宇宙論上,“道”是萬物的始基和宇宙演變的依據和整體。
金嶽霖《道論》曾經說:“中國思想中最崇高的概念似乎是“道”所謂“行道”、“修道”、“得道”都是以“道”為最終目標。思想與情感兩方面的最基本的原動力似乎也是“道””
“得道”便是永恆,“得道”便是超越,“得道”便是生命常青。“道”是生生不息的,具有永恆的活力;而個體生命是有限的、短暫的;只有“求道”、“修道”而後“得道”那麼個體生命便會超出有限性而獲得永生。當人經過修煉,主要是透過超越常規認識,而達到與“道”溝通甚至能與“道”一體化時,人就能在“得道”中達到永恆。如老子所言……“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沒身不殆”(十六章)就是說,在人“得道”即“知常”以後,縱然身亡,其精神也會與“道”一起常存:永垂不朽,即所謂“道乃久,沒身不殆”也。
“道不可言,言而非也”故而“道可道,非常道”或者說,這是因為,“道”是普遍存在的,無間不入,無所不包的,一旦對強行對“道”作了明確的規定,“道”的本來面目就要被歪曲了。
“道在器中”“道不離器”“道”生成萬物,又作為大地萬物存在的根據而蘊涵於天地萬物自身之中。
換言之,普遍性的“道”寓於一切特殊事物之中,世界上沒有脫離具體事物的“虛懸孤致之道”但道不同於可感覺的具體事物,它是視之不見、聽之不聞、搏之不得的,是構成天地萬物共同本質的東西。所以,不能靠感覺器官來體認,也難以用普通字詞去表達,只能用比喻和描述來說明它的存在。我們只能夠對“道”的各種表象,功能進行描繪,對它作隱喻式的表述,同時又處處運用它來說明自然和社會的變化和發展。
所以,求道不能單憑感官目睹,關鍵還是要用心去領會和體驗。人只有透過直覺,才能體悟來“知道”、“得道”、“體道”從而通達本質與真理之域。
中國傳統的修煉方法強調在致虛守靜、無思無慮的狀態中,與天地之道相契合,透過直覺的方法獲得對世界本質的體認。這一切,形成了重綜合、重直覺的思維模式和致思途徑,即用“致虛極,守靜篤”和“清心寡慾”的一套神秘的、尋求頓悟的方法,去認識諸如“道”、“誠”一類難以用經驗語言明確表述的範疇,認識心、性(www。99down。net:看書吧)天合一的哲理,體驗“用中而後執偏”的“中庸之道”等等。
莊子曰:“體道之法,其一為“心齋”將心志凝聚為一,不用耳朵去聽而用心靈去感應,不要用心靈去感應而要用氣去感應。因此達列虛空的狀態,就是“心齋”其二為“坐忘””
“墮肢體,黜聰明,離形去知,同於大通,此謂坐忘。”
(《莊子。大宗師》忘掉了肢體的存在,摒棄了才智思辯,好像身心部不存在了,進而與“大道”融為一體。
連老頭兒在這個晚上千裡迢迢,特意品茶論“道”實際上就是用一種具體的事物來隱約暗示其生活中所領悟到的“道”中國人不輕易言道,在中國飲食、玩樂諸活動中能昇華為“道”的只有“茶道”這是因為“至若茶之為物,擅甌閩之秀氣,鍾山川之靈稟,祛襟滌滯,致清導和,則非庸人孺子可得知矣。中澹閒潔,韻高致靜……
在茶道中,靜與美常相得益彰。古往今來,無論是羽士還是高僧或儒生,都殊途同歸地把“靜”作為茶道修習的必經之道。因為靜則明,靜則虛,靜可虛懷若谷,靜可內斂含藏,靜可洞察明徹,體道入微。可以說:“欲達茶道通玄境,除卻靜字無妙法”道家主靜,儒家主靜,佛教更主靜。中國茶道正是透過茶事創造一種寧靜的氛圍和一個空靈舒靜的心境,當茶的清香靜靜地浸潤你的心田和肺腑的每一個角落的時候,你的心靈便在虛靜中顯得空明,你的精神便在虛靜中昇華淨化,你將在虛靜中與大自然融涵玄會,達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和”是中國茶道的靈魂,是中國茶道的哲學思想核心,也是儒、佛、道三教共通的哲學理念。“和”而“陰陽相調”“和”而“五行共生”“和”是“中庸之道”“和”乃“天人合一”茶道的“和”其實就是“以儒治世,以佛治心,以道治身”的中國儒佛道三家思想雜糅的具體體現。
總之,“入於儒,出於道,逃於佛”這大概才是連老頭兒想要告訴我的一切吧!
不知道會有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