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了自己復甦的契機。不出日本人的預料,美國人和蘇聯人終於鬧了起來。
按照後世的話說,就是冷戰開始。美國人和蘇聯人鬧彆扭,其實很容易判斷出來。畢竟,兩國的國情不同,而且信仰也不同。即便忽略這兩點,在兩個級大國對外擴張的時候,由於地緣相近,只間隔一個白令海峽,並且,在歐洲都有利益,有衝突也很正常。
美蘇兩國的直接衝突,是源於對德國的政策不同。因為美國和德國相距較遠,而且,美國實際上就是個移民國家。在美國混的德裔並不在少數。所以,美國人打算重建德國,復甦德國經濟,將德國經濟納入美國人建立的經濟體系中。
這樣一來。既可以多一個制衡歐洲各國和蘇聯的傀儡,也可以多一個傾銷產品的市場,還可以博一個好名聲。不過,蘇聯人卻不這麼認為。蘇聯主張制裁並打壓德國人,早晚打壓的德國人無法死灰復燃為止。
這樣一來。矛盾便產生了。雖然美國人和蘇聯人都不打算在二戰剛結束的時候,跟對方再打一場,讓小弟們撿便宜。連日本,斯大林在收了北方四島後,也讓美國人給佔了。
一九四六年,英國人曾經的領袖,溫斯頓丘吉爾在訪問美國的時候。表了名留後世的鐵幕演說:“從波羅的海邊的什切青到亞得里亞海邊的迪利亞斯特,一幅橫貫歐洲大6的鐵幕已經拉下。”
這段“鐵幕演說”,被後世認為是美蘇兩國冷戰開始的標誌。不過,溫斯頓丘吉爾的影響力,如今已經遠不如戰時。作為一個政客,他這番講話,不過是在應和美國人的態度。
美國人對於蘇聯人態度的表達,最著名也最有標誌性的,還是一九四六年二月二十二日,美國駐蘇聯大使館喬治凱南的《八千字電報》。在這封電報中。喬治凱南明確提出了遏制蘇聯的戰略。
隨後,美國總統特別顧問克拉克向美國總統杜魯門提交了一份題為《美國與蘇聯的關係》的報告。主張美國與歐洲各國聯合,遏制蘇聯的展與擴張。只要是與蘇聯有敵對關係的,都可以獲得美國人的援助和支援。這份報告。幾乎代表了所有美國人的態度。
所以,在一九四七年,三月十二日,第十九屆奧斯卡金像獎頒獎的前一天,美國總統杜魯門在美國國會兩院的聯席會議上,表諮文。宣稱:“今日世界的所有國家都面臨著對兩種不同生活方式的選擇,一種是以大多數人的意志為基礎的自由制度,另一種是以強加於大多數人的意志為基礎的極權政體,而美國政策必須支援那些自由國家人民抵抗武裝的少數人……”
並且,杜魯門強調:“無論在什麼地方,無論直接或者間接侵略威脅了和平,都與美國的安全有關。”
這段諮文,標誌著杜魯門主義的提出。這是美國第一個具有全球戰略性質的對外戰略。美國人的外交政策從此開始轉變。
蘇聯人不得不針對美國人的政策,開始了積極防禦。在恢復和展經濟的同時,有限展與軍事相關的重工業,突出國防工業建設,並改組作戰指揮系統,使整個軍隊的裝備和素質迅提高,以應對美國人對蘇聯的攻略。
不過這樣的政策,也為後世蘇聯經濟展的畸形,埋下了伏筆。由於輕視輕工業和民生的展,蘇聯人的經濟在後期迅崩潰。所以,也算不得是高明的招數。
而美國人的這種外交政策轉變,對於日本人而言,卻是重大的利好訊息。
不得不承認的是,雖然日本人所佔據的太平洋島鏈面積不大,資源也不多。只夠一個國家生存的基本要求,而向外拓展的資本很少。但是,不得不承認,日本人佔據的太平洋島鏈的位置極好。
向北,便是俄羅斯,向西,便是中國內6,亞洲腹地,向南,經過便是東南亞諸島,甚至可以一路沿著太平洋諸島,到達紐西蘭和澳大利亞。
如果美國人想要攻略亞洲,最好的方式,便是將日本作為自身的護盾。當所有的攻擊都經過日本這個太平洋島鏈削弱,傳遞到美國時,已經是強弩之末,沒有什麼力量可言了。
所以,雖然美國人也知道,日本人這個小弟骨子裡面的性格狠厲,不好控制,不是個忠心耿耿的主。時刻都想著要逆襲美國老大。但是,在蘇聯人迅崛起,亞洲進入穩定展的時期,傳承五千年的中國文明,即將再次力的時候,美國人也沒有其他選擇。只能選擇扶植日本。
一九四七年,當杜魯門的諮文表後,美國人對日本人的政策開始轉變,無論是經濟政策,還是軍事政策。
在戰後最開始的時間中,美國人為了摧毀日本人的工業生產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