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後出動的裝甲叢集也沒討到好,這支部隊在過修水河時突然遭到了**空地聯合打擊。天上是蘇聯援華志願航空隊和所存不多的中國空軍,地面上是**最精銳的74軍一部,由最善長防守的餘程萬師長率領。他們手上集中了九戰區一半以上的戰防炮和全部大口徑機槍一百挺。
日軍的戰車幾乎沒有防空能力,在航炮的轟擊之下,接連被打爆。河對面的戰防炮群也是一個賽一個打得兇狠。岡村寧次聞訊後。慌忙調來大量飛機增援。但是別忘了,大口徑機槍不僅能打坦克,還能打飛機。一番血戰之後,日軍不退不狼狽退回。後來雖然在第106師團的增援下奪佔了這道防線。但是損失極大。出發前的135輛坦克僅剩不足一百輛。而且剩下的坦克裡面幾乎個個帶傷。
至此,日軍雖然連奪兩道防線,但是預定目標沒能實現。反而喪失了先手。戰役隨後就進入了薛嶽設計好的模式,就是利用前線兵力節節抵抗,消耗日軍的實力,等日軍長途跋涉到了南昌一線之後再發動還擊。
歷史上薛嶽就是這麼打算的,可惜被岡村的重炮加坦克模式打得大敗。這個時空裡,有了鄭鬍子的“先見之明”,薛長官終於如願以償。
岡村寧次不甘心失敗,隨後繼續南犯,雖然一路殺到南昌城下,但是部隊疲勞之極,後勤補給線也在**游擊隊的襲擾下損失很大,大量物資都被焚燬。當時**在岷山和廬山都有游擊隊,而且跟日軍打得有聲有色。有人可能懷疑,**會打游擊戰嗎?還真會,不過有趣的是,這些游擊隊的領導人很多都是前g黨(即中g叛逃人員)。看來以前所學還沒落下,呵呵。
薛嶽見時機已到,立馬指揮部隊以南昌為中心發動全線反擊。岡村寧次費了這麼大勁才打到南昌腳下,當然不肯放棄。於是雙方激戰了近一個月,最後打得岡村筋疲力盡,只好命令道:“華軍頑強,現仍潛伏於德安、修水河兩岸地區。本軍為避免不利態勢,應速向原陣地轉進,以圖戰鬥力之恢復,並應嚴密防備華軍之追擊。”
戰鬥結束後,國民政府方面有關“贛北大捷”的宣傳報道迅速傳遍了全國各地。隨後,全國各大報刊的主要位置,幾乎全部被會戰勝利的訊息所佔據。當然,日軍方面並不這麼認為。
岡村在其回憶錄中,連把此次會戰冠之以“南昌會戰”名稱,都認為是不準確的。他說第11軍的作戰原案中並沒有一定要佔領南昌,而是在贛北與南昌之間打擊中**隊,順利的話則視情況攻佔南昌,因此,如何有他兵敗南昌一說?在他那裡,這次會戰被稱為“贛北會戰”,並認為他是勝利者。
當時在第9戰區司令長官部參謀處任作戰科長的趙子立認為:“此次會戰,據實而論只能算是一個平局。”但這一仗使日軍上層認識到**不可侮,“中央直系軍隊的戰鬥力,尤其中堅軍官強烈的抗日意識和鬥志,絕對不容輕視,而且可以看出其中央的威令是相當徹底的”。但在日本軍隊的戰爭辭典裡,與**作戰打個平手就等於是失敗。當重慶的宣傳機器開足馬力,一浪高過一浪地慶祝“南昌大捷”、薛嶽等人頻頻在各界祝捷會上風光亮相的時候,日本方面的反應卻是冷冷清清。
儘管南昌會戰實際上只是平局,但給**帶來的好處是不言而喻的。在南昌會戰之前,日軍是想打哪裡,就能打到哪裡,包括包頭保衛戰最後都失敗了,這給軍心的抗戰信心帶來了極大的打擊。但是南昌會戰卻打破了這個神話,不僅南昌沒丟,還給日軍以極大殺傷。
而且由於南昌會戰極大的牽制了日軍的後勤,使得華北各部也得到了喘息的機會。多田駿雖然心有不甘。幾次想重兵進剿冀中,或者西進五原,徹底消滅傅作義所部,但都因為物資準備不足而失敗。
華北方面,鄭鬍子在切斷日軍補給方面又有了新進展。以前破壞鐵路主要是破壞鐵軌,但這種辦法需要花費大量人力、物力和時間。而且有些地方,比如平綏鐵路沿途都有日軍重兵把守,草原上日軍的機動部隊和騎兵來得又快,很難有機會將鐵路徹底破壞。八路軍搞了幾次,成功不大。傷亡倒不小。
直到馮錕發現日軍極度缺乏機車(就是火車頭。日軍在中國不足4000個)之後,鄭衛國才改變戰略,讓兵工廠專門生產對付火車頭的重灌破甲榴彈。
這不,在對付平綏線就正好用上了。使用者只要埋伏在鐵軌五百米開外。看見火車來了一扣扳機就行。而且打了就可以立即轉移。等日軍發現不對勁前來追趕時。人早就跑得沒影了。
僅一個月下來,駐蒙軍就損失了三十多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