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帽子王的封賞,才能自保。而年羹堯的結局,也說明了一些問題。所以即使是手足情深,也不能保證雍正對這個十三弟的信任不僅終身,而且是到了無以附加的程度。比如,在雍正初年,胤祥曾負責在直隸境內興修水利。時任直隸總督的李紱曾上書雍正,詢問是否應建立檔案?雍正回答:怡親王所辦之事,還用爾等建立什麼檔案?你們如果都能象怡王一樣,我就不用操什麼心啦。其實,胤祥雖然為他的皇帝哥哥殫精竭慮、照顧得無微不至,但並不是百依百順,在一些問題上他是敢於與雍正爭辯並拒不服從的。那麼,為何他能做到讓雍正如此信任他,我想可能唯一的解釋是:他真的做到了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吧。這使雍正深信,即使這世上所有的人都恨他,都可能背叛他,但他身後永遠會有一雙手去扶持他,有一雙眼睛在關切地注視著他,有一個人永遠不會背叛他,永遠對他懷有深深地孺慕之情,這個人就是他的十三弟——胤祥。所以,雍正說:“修短之不齊者,數也;生死之難忘者,情也。”大意是說:人的命之長短,這是天意。但是,無論生死,我都難以忘懷的是我們之間深深地手足之情。
十三爺胤祥身上頗讓人費解的事情還有很多。還有一例值得一提,就是他的嫡長子弘暾死後,他的未婚妻富察氏堅決要求守節而被胤祥斷然拒絕一事。弘暾死時年僅19歲,不過已由雍正指定了婚事,只是尚未迎娶過門。在獲知弘暾死訊之後,他的未婚妻富察氏身披重孝來到怡王府要求為弘暾守節,卻遭到了十三爺胤祥的斷然拒絕。富察氏在怡王府門外跪了一天一夜,胤祥始終不允,也未派人去對富察氏好言相勸,或者送去隻言片語。最後富察氏只得痛哭著離開。其實,當時滿人雖然受漢族影響很深,但漢族一些倫理規範,比如為夫守節,他們未必遵守。富察氏的所做所為,原因可能有兩個,或者是她受漢族封建思想影響較深,想得一個貞節烈女之名;也有可能是,當時怡親王的權勢如日中天,她的父母想巴結權貴攀上這棵大樹,所以逼迫她這樣做。不過,話說回來,虎毒不食子,有幾個父母願意為了自己的利益而葬送女兒的一生呢?
不管富察氏做這件事情的動機如何,她這樣身穿重孝往怡王府門前一跪,產生的轟動效應一定不小。而怡親王胤祥的態度又肯定會被大多數人指責為鐵石心腸、不近人情!但是,真的是因為冷酷無情,所以胤祥才拒絕富察氏嗎?嫡長子的早逝肯定對胤祥的打擊不小,在這最痛苦的時刻,富察氏的行為無疑是在他的傷口上撒了一把鹽。但他的拒絕不會是因為這個年輕的女子加劇了他的痛苦,更不會是因為家裡經濟拮据無力再多供養一個人口。更何況,這樁婚事本是雍正指定,他的行為也有抗旨之嫌。但他豪無商量餘地的拒絕了,唯一比較合理的解釋是:他不是無情,而是不忍這樣一個年輕的女子為一個已逝之人葬送自己的青春以至全部的人生。他不能送去任何的安慰,因為任何的言語都會被富察氏當成是自己的行動見到了成效。這不是無情,恰恰是人之至情。這說明十三爺胤祥沒有僵化的封建思想,做事情懂得入情入理,並且也由此可見他的性格剛毅果決之一斑。
在怡親王允祥的身上值得回味的事情太多太多,但由於歷史資料有限,所有的判斷都只是後人的推測。包括上面的這些文字,個人臆測的成分很多。不過,雍正與怡親王,也就是胤禛與胤祥之間的手足至情是不容置疑的。所以,在胤祥死後,雍正悲痛欲絕。因“念弟之深,痛弟之切”(雍正語),所以“大顯其勳名,尊崇其典禮”。雍正不惜違背胤祥生前的遺願,大大提高了胤祥園寢的規格。其規模甚至超過了咸豐的定陵、同治的惠陵和光緒的崇陵,所以,後世一些考古專家將怡親王胤祥的園寢稱為“怡王陵”。其他還有,將怡親王允祥的名字恢復為“胤祥”而不必避雍正的名諱等等。二年之後,胤祥安葬於淶水之時,他親自送到離京城很遠的郊外,並派自己的兩名皇子(包括當時身為皇子的弘曆——乾隆)護送,且寫下了這樣的詩句:
西風瑟瑟草離離,
悵對靈筵奠酒歸。
荊樹凋殘驚日晚,
雁群零落入雲悲。
邈焉不返遊仙夢,
行矣休歌薤露詞。{炫&書&網:www。ūмDтхт。сοм
此際親臨無限痛,
九泉英爽料應知。
後序:還是寫出來了
《清》的故事已經結束,本不打算寫後序的,可是思考了很久,最後還是決定寫出來。
其實,開始喜歡十三阿哥胤祥,始於《雍正王朝》中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