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開國太祖起兵,趕跑了韃子建立了大夏。自己的老爹林謹知還是個侯爺,本朝開國之時,大封從龍功臣,京裡有四王八公,之下的侯爵也封了不少,林家正是列侯之一,家祖被封為安平侯,世代居於姑蘇。然而立國日久,當初沙場上掙來的爵位三代就沒了,到自己老爹這裡正好是第四代,皇帝開恩,允他多襲一代,因而還能坐享尊榮。
而到了林海自己這一代,沒了爵位,就是平頭百姓了。林謹知為兒子長遠打算,雖知道可以捐官入仕,但終究比不得科舉上來的清貴,於是從兒子幼時便延請名師,平日裡更是督促鞭策,只盼著兒子將來能考中科舉,能有自己的出路,方不負林家清名。
從前的林海在嚴父的督促下,當真苦讀,每篇必背一百遍方可繼續下篇,練字習文加上吟詩作對,日日不曾耽誤。只是這一回年滿十二歲,先生命其下場一試,這第一場童生試下來,竟毫無建樹,從前的林海心高氣傲,從未曾受此打擊,竟致一病不起了。
如今的林海用了三五天細想了一下,知道自己生在這樣的家裡,若不讀出個功名來,就只能當個紈絝了,而林家家風嚴謹,老爹又是個古板的,若想過得好,還是讀書吧!
只是回想起原先林海讀書的方式,心裡暗自搖頭,真真是讀成書呆子了,寫文章只會順著字面意思來,每每為了湊字數而絞盡腦汁,也難怪童生試過不了呢……
而且老爹林謹知是個急性子,考察林海功課時,對答稍慢一些就要橫眉豎目,弄得原先的林海十分害怕面對嚴父。幸而這次大病,京裡太醫院的張太醫正好在姑蘇公幹,延請至府上看診時著實敲打了林謹知一番,讓他以後注意兒子的勞逸結合,不能為了苦讀而廢了身子,那可是得不償失的事了。
林謹知深知張太醫乃當世國手,他是當今景德帝的心腹,此番來到姑蘇另有要事,這樣的人說出的話,自然比平日裡夫人的哭訴要有分量得多了。
於是,從此以後林海從天不亮就開始讀書變成了天不亮就開始修習強身之術,吃過早飯再讀書的雙重苦日子……
林海不是原先的魂兒了,讀書的精氣神也有了變化,在他的先生朱軾看來,就是突然“開竅”了。林謹知身為侯爺,自家夫人也是高門大戶出身,延請的教書師傅自然也非凡品,朱軾乃是先皇在位時的進士,後來仕途不得意便棄官歸鄉,前幾年靜極思動,周遊了大半個大夏,方才來到姑蘇。投身於安平侯府上,也不是為了束脩,而是林家茶園特有的茶葉讓他流連忘返,教導林海不過順勢而為罷了。
之前林海只知埋頭苦讀,卻又讀書讀得不得法,對於朱軾的問題直來直往,卻從不會向先生提問,先生說什麼就是什麼。同時兩耳不聞窗外事,朱軾遊歷各地的見聞閱歷,林海竟是半點興趣也無,饒是博學多才如朱軾,也只能讚一聲“刻苦”而已。
對於這樣的學生,朱軾百般提點也是枉費工夫,於是想著讓他下場試上一試,被現實打擊到了也許就會成長了也說不定。卻沒想到學生體弱加上未中的打擊,竟然大病一場。
過了年來,林海病已痊癒,再次出現在朱軾面前時,朱先生髮現自己的學生有些不一樣了。除了身子隨著早起鍛鍊逐漸強了很多外,整個人的精氣神也都有了變化,不再死讀書了,不但學會了提問,還更願意聽他講自己遊歷大夏的各種見聞。甚至在他講述之時,還能發出一些真知灼見,這可喜壞了朱軾。由此師生進入了良性迴圈,互動頻繁,林海的課業自然突飛猛進,連帶著和父親林謹知的關係也好了起來——林謹知檢查功課時發現兒子進步,也不吝於鼓勵,這對於林海而言,到成了意外之喜了。
如是兩年過去,林海再度下場,輕鬆過了童生試,林謹知和朱軾欣慰之下,自然盼他再上一層樓。
3初遇(修)
第三章初遇
“姑蘇城外寒山寺……”
林海站在楓橋上,望著不遠處的寒山寺塔,心裡微微嘆了口氣。前世的他正是在蘇州遇到的車禍,難道是因為這個才使得一縷幽魂來到了大夏的姑蘇城麼?
楓橋鎮人煙繁華至極,安平侯府又向來低調,因此林海的馬車就寄放於鎮外,只帶著石墨、松煙、卓青、卓藍四個小廝在鎮上游逛。
兩年來,林海除了強身讀書,更多的時間願意與朱先生交流,朱軾曾走遍大江南北,閱歷之廣是這個時代少有的,在林海刻意討好之下,更將自己的見聞寫寫畫畫,製成了好幾本冊子贈與林海。透過朱先生,林海方知大夏地理與後世的中國幾無二致,仍有長江、黃河,也分塞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