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7部分

至今已成世家大族,便有不少子弟在朝為官為宦,相互勾連,對皇帝的權力不能不說是種威脅。當年景德帝初登帝位之時,權臣雖然跋扈,但所做的事情有許多也是司徒偃自己想要做的,比如收兵權、分相權,其實都是為了他這個皇帝好。當日權臣借金陵科考舞弊案大殺江南官員之時,司徒偃若要一力阻止也不是不可能的,但他最終選擇了隔岸觀火。那時他內心的隱憂正如今日林海所指的一般,甄家“甄半朝”之名太盛,無論誰當政,都無法容忍太久的。權臣大殺江南官員,一方面為司徒偃帶來了更多朝野的歸附,另一方面,也是在幫司徒偃剔除他日後親政時的阻力。

也因此,司徒偃對已經遠遠掀不起風浪的甄家此後多有優容,實在是內心深處知道自己拿他們當了炮灰,對奶孃的家人有些愧疚的緣故。

然而這些微的愧疚慢慢仍變為警惕,無論江南的甄家、史家,還是京裡的賈家、王家,無論是四王八公的後人,還是那些列侯的子孫,這些人家多為武勳出身,到現在子孫卻多有染指文官的,更有些與宗室來往頻繁,實在不能不讓司徒偃心生警惕。

可反過來看,如安平侯府這般獨善其身的家族就更顯珍貴了……因在林海面前,瞬間心思百轉的司徒偃立時便以徒景之的心理為愛人又找出些好處來,從此更加看重林海。

而司徒逸和司徒迪兩個,即使因為身在皇宮多有早熟之處,但畢竟年紀尚小,對父皇和林叔之間的對話這時還都是似懂非懂的樣子。林海看著這兩個孩子,心裡嘆口氣,知道他們既然是司徒偃的兒子,雖然現在有個皇太子,可在各種謠言飛起的時候,很難說心裡不會去想著那個位子。若他們真想著那個位子,便是選擇了一條最為坎坷的道路。此時說到林家這樣慎獨的人家的兒子出仕為官為好,也不知這兩個皇子能不能明白這底下的臺詞又是些什麼……

==============================================

作者有話要說:關於寶黛的事情,請看長評那裡的作者回復……

35第 35 章

第三十五章迎新主

若是從日後看來;幾位皇子或被動或主動的景德朝奪嫡之爭可以說是從景德二十三年聖駕南巡之後開始的。那一年聖駕南巡時,太子司徒遙已經年滿十四歲;吳貴妃早將太子行冠禮然後方便大婚的諸項事宜向景德帝請示過幾次,卻始終都是模稜兩可的一句:“再等等。”等到什麼時候?景德帝可沒說。

此後景德帝宣佈南巡,有許多朝臣認為應該由太子監國;以訓練太子治國的能力,還頗有幾個在景德帝詢問南巡事宜時上書請求太子留守京城的,卻不想景德帝將所有摺子留中不發;並在一次大朝會上;以太子尚未成人的理由拒絕了監國的提議。此後雖然將太子留在天京城;卻並沒有給予監國的名義;反而在朝政上;將內閣諸官分為兩部分,一部分隨駕南巡,一部分留守神京,各項朝政奏摺由留守閣臣挑出重要的,每三日匯總一次,送往皇帝行在。

加上南巡之中,景德帝處理了姑蘇知府吳尤信,而隨駕的四皇子司徒迪更得了不少讚揚,聯絡到他的母親是宮中唯二的兩位貴妃之一,朝中有許多人的心思便活動了起來:

本來如果元后活著的話,按說司徒遙既嫡且長,在所有尊崇儒學的朝臣眼裡,簡直是天經地義的皇太子。但恰恰是元后因難產而死,景德帝早些年又老拿些思念元后之類的話來堵那些要他立後的朝臣的嘴,雖然世人皆知這些都是鬼話連篇,可也沒人敢真的去問皇帝真相如何。生而喪母,成了司徒遙要揹負的原罪。

景德帝從來不是個慈父,在他的生命裡,父親的角色一直缺失,同時他自己也不認為這有什麼不妥之處。司徒偃自己自小是皇后嫡子,他的父皇對他並不在乎,但好在有母后的疼愛和教誨,並不覺得父親是多麼重要的人物。那時先皇偏寵一位皇貴妃,簡直到了愛若成狂的地步,幸而那位皇貴妃福薄,在產子時竟一屍兩命,登仙而去。先皇為此悲痛過度,以致臥病,沒過多久竟也追隨而去,臨終前在御榻前立司徒偃為皇太子,留下了幾個輔政大臣好牽制皇后。司徒偃登基後,在親政的道路上更與太后通力合作,在情感上而言,母親對他來說,要比父親重要得多。因此在元后去世後,他將司徒遙交給與元后最為交好的芳嬪吳氏,自以為有了母親,自己這個做父親的只要在政治教好兒子就行,其他的也無甚重要了。雖也曾經對司徒遙真心疼愛過幾年,但在司徒遙十歲時第一次被司徒偃帶出來參加大朝會的時候,眾臣對著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