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的事情寫完,五一期間大家就不要等更新了。5月5號一定會更文的…………
還有,今天大感謝小軟糖的評~~~為了防止晉江抽風把回覆抽沒,我在這裡也貼一遍吧:
一開始,我就想寫個童話故事。真實歷史上,實在太多無奈,純粹架空的話,又怕自己無法構建。而曹大的紅樓,實在是非常好的載體。在我看來,紅樓是寫情的,而它本身已經架構了一個架空歷史時期,那麼我想寫的正好可以附著其上。
紅樓一開篇,老皇帝已經傳位,林如海已經在揚州為巡鹽御史。通篇裡因為不正面描寫政事,所以正好給了同人很大的發揮餘地。
以前回復時我也說過,我對紅樓裡的角色,並沒有很深刻的喜愛或厭惡,但各個女孩子的故事,實在讓人嘆息。在咱的文裡,即便不能改變所有人的悲劇命運,至少也要在貌似合理的範圍內改變一些才好。
關於寶釵,仍舊按著最初的大綱,進宮去。
關於黛玉,已經改變大綱。我不希望她為了還淚而哭,但也不希望她變成玲瓏八面的賈敏升級型,我希望她在那個時代能夠得到真愛,至少能和她的良人在家庭瑣事之外能有感情上的交流,唉,不知道在寫的時候能不能表現出這一點來……
再次感謝!
另,一直疑惑,林海是二品大員的事情是怎麼弄出來的?看了好多同人,都認為黛玉身為二品大員之女如何如何,可是,林海的巡鹽御史怎麼也到不了這麼高的官品啊……
64第 64 章
第六十四章 丁憂江南(中)
徒行之並不用怎麼費勁解釋;徒景之便很快答應讓他去南邊。次日,先是平王在朝上代知制誥林海呈上了摺子;景德帝對安平侯之逝也感嘆了幾句,不但允了林海丁憂之請;更頒下了不少賞賜,還道林家世代忠良、詩書傳家,特命翰林院為安平侯遴選佳諡。最後更允平王所請;讓他以弟子身份帶著賞賜的旨意去姑蘇迎靈,待安平侯喪儀之後再視時而回。
這個旨意一下,太子和秦王先不說,他們兩派各自有人彈冠相慶;都道平王再無什麼威脅的可能了。這幾年平王的低調和安穩,太子一方雖放下心來,但秦王一邊,總有些謀臣以歷史上諸多韜光養晦最終成功的例子在秦王面前挑撥,生怕在太子和秦王都高調的時候,陛下反而去注意到平王的低調。而這份旨意一下,他們都徹底放了心:陛下旨意裡說“視時而回”,是什麼“時”,什麼時候算“時”,那可沒說,則陛下一日不發話,這個“時”便一日到不了,這張聖旨之於平王,簡直相當於流放的意思了。一個等同於流放的皇子,還有什麼威脅可言呢?
平王接旨之時毫無怨色,回到王府對身懷有孕的王妃稍稍安撫,又去京中林府見了賈夫人,讓賈夫人安心在府中照看,林叔那裡一切有我云云。接旨的第三日上,他便帶著些人手快馬離京。
林海看著那個下馬快跑過來的年輕人,明知道他該是徒行之,可心中總有個聲音想叫一聲“景之”……他強自壓抑,扶起跪在面前面露戚容的徒行之,道:“你怎麼會來?”
徒行之看著林海憔悴的樣子,哽咽道:“是我去求了父……父親,父親讓我來的。”
林海嘆了口氣,心裡也轉圜過來,景之畢竟是沒法過來的。這些時日朱軾悲痛過度,也時常臥床,裡裡外外林海都要操持,如今徒行之過來,總算是能夠讓他稍微安心放鬆一些了。
徒行之雖是奉了皇命南下的,但他不想張揚,也不進揚州城,就這麼帶著人迎了林海,直接跟著林家送葬的隊伍回了姑蘇。
林家在姑蘇自有祖墳,林謹知歸葬之後,林海在墳前草廬待了好幾天,仍舊不肯離去。大夏雖然《禮典》上有孝子在七七四十九天正式葬儀結束前都要結廬而居的字句,但如今並無人真正遵守,林海也不是膠柱鼓瑟之輩,但林謹知下葬前的各種儀式實在繁瑣又喧鬧,林海都沒有多少功夫去想事情。可是在林謹知下葬之後,林海在墓廬守著的時候,身周陡然安靜下來,更兼墓園有微風細雨飄過,有周圍松柏應和風雨低聲吟唱,讓他的心緒四散開來,竟動不了腳步。
朱軾知道頭幾天悲傷過度不用去管,但到三天之後,他看不過去林海自苦的行為,便和徒行之一起去勸。但朱軾自己還無法開解,徒行之更勸不動,他只憑著平王身份壓制著朱軾回林府安歇,自己卻陪在林海身邊。
林海跪坐於草蓆上,也不管周圍的人聲細語,也不管徒行之為著草廬只是個架子,並無遮風擋雨的功效,便打起傘來護著他。他前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