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根針,從角膜緣外的鞏膜處切一細微小口,探針進去,將眼內牽拉晶狀體的韌帶撥斷,讓渾濁的晶狀體脫落,壓向下方的玻璃體中後,光線就能順暢地進入眼內,人可以重新看到東西了。這種方法簡便易行,據古籍記載,曾治好了不少人的眼疾,被傳為美談。後失傳,直到二十世紀六七十年代,被一著名眼科醫生摸索復原後加以改進,用這種方法治好了不少人的白內障,其中甚至包括一些當時的著名大人物。現雖已經被更先進的手術手段所取代,但在當時,確實是起了不小的作用。
這個名叫阿大的印度人,很顯然,他掌握了這種眼科手術方法,並非如太醫院的御醫們一廂情願所認為的那樣,完全是在招搖撞騙,這從他出手讓老太監恢復光明一事就能看出來。但繡春從昨日被召進宮聽說原委後,卻極力反對。原因很簡單,因為在現有的條件下,想要避免手術帶來的感染和後遺症,可能性幾乎為零。按她的猜測,這也是為什麼這種在古醫籍中曾被一度傳得神乎其神的手術方法最後終於失傳的原因――倘若從頭到尾真的那麼神奇,又怎麼會失傳?
現代的白內障復明原理,是清除渾濁晶體後,按照患者眼部的屈光狀態植回人工晶體。
這種金針撥障法,類似現代白內障手術的前半部分。在剛施行完畢後,確實有可能使患者復明。但在幾乎沒有任何消毒與抗生素可言的條件下,術後更大的可能,還是引發炎症。即便逃過這一關,接下來,被挑斷後強行推沉入玻璃體的晶體也極可能導致玻璃體渾濁,無法固定位置,最後甚至破掉玻璃體,引發自身免疫反應,致使渾濁的皮質溢位,堵塞房角,從而引發繼發性的青光眼。
退一萬步講,即便以上的風險都不存在,經此治療後,缺了晶體的患者眼睛也將產生大約1900度的遠視。現代的話,還可以佩戴眼鏡矯正。在這裡,何來適合的眼鏡?
正是基於以上緣由,所以繡春極力反對這個印度人對太皇太后施行金針撥障。
這個印度人不可能不知道自己這種手術的可怕後遺症。從他治了那個老太監的眼睛後便不停催促太皇太后下決定的舉動來判斷,繡春估計他是想博個時間差,在那個老太監因感染再度失明之前拔除太皇太后的眼障。復明之後的太皇太后必定會重賞他。倘若僥倖沒有後遺症,那便福星高照。倘若因了感染再度失明,到時候他也已經遠走高飛了。
繡春對太皇太后這個老太太並沒什麼感情可言,她的失明與否與她也無多大幹系。但既然已經被召入宮,出於一個醫生的本職天性,在明知可能的嚴重後果的前提下,她做不到漠然視之。
辯議的場所就設在永壽宮的議事堂裡。太醫院全體太醫幾乎都早早到了,同仇敵愾,趁著開始前,紛紛給繡春鼓氣。那隨後,吐蕃使團的幾個官員和阿大也來了。阿大翹腳坐在繡春對面,一臉的不屑。繡春只是安靜而坐,等著辯論開始。早朝散後,沒片刻,兩位監國親王便隨了小皇帝蕭桓,一道護了太皇太后過來。宮人早在議事堂前擺放一張屏風,太皇太后與隨後而至的太后、大長公主隱身於後,唐王與魏王便坐在小皇帝下首,受了眾人的禮後,便示意開始。
那個蕭琅一進來,繡春便看到了他。他也正投了目光過來,兩人視線短暫交匯,繡春立刻便挪開了。蕭琅亦是閒閒靠於椅背,與邊上的唐王低聲說了幾句。也不知道他說了什麼,雖然並沒刻意去留意那個方向,但繡春還是瞥見那位唐王的目光隨後便在自己身上停留了片刻,似乎略帶了些驚詫。
阿大早等得不耐,見人都齊了,忙出列,朝著座上的小皇帝、兩位親王和屏風行禮,大聲道:“我從前在天竺時,用這金針撥障法便使無數人復得見光明。這回隨了吐蕃使團來到上國,聽說太皇太后亦不幸罹患此疾,故自告願為太皇太后解除目翳。前日那個太監便是明證,可見我並未誇口。偏偏貴國眾多御醫不知出於何種心思,竟齊齊詆譭於我。倘若太皇太后、皇帝陛下及二位親王殿下亦不信我的話,我寧可就此離去,再不會受這侮辱。”說罷斜睨了繡春和眾太醫一眼,憤憤而委屈。
唐王蕭曜再次看向繡春,打量了她幾眼,終於道:“董秀,今日這場辯論,便是為你與這天竺神醫特意所設的。你有何話說?”
繡春出列,行至阿大對面,朝二位親王見禮後,轉向阿大,道:“阿大神醫,你的所謂金針撥障術,其實並沒什麼玄奧之處。我也會。”
她說話聲音並不大。這是這話一出來,立刻震驚全場。太醫們面露不可置信之色,議論紛紛,屏風後的諸人神色各異,唐王蕭曜看著繡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