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慮了一下,覺得不失為一種方法,便對中書侍郎宇文士及說:“你去越過終南山考察一下,到樊州、鄧州一帶巡視,有沒有可以久居的地方,遷都到那裡。”
太子李建成說:“是啊!終南山自古就有“天下第一福地”的美稱,在那邊定都,一定會給我大唐帶來福氣的。樊州、鄧州又交通便利,還有秦嶺做屏障,軍事上可以防禦突厥入侵。”
齊王李元吉說:“皇兄所言極是。”裴寂也點頭表示贊同。其餘蕭瑀等人支支吾吾不肯表態。
秦王李世民見大殿上沒有人對這件事提出異議,他那火一樣的習性又燃燒了起來,挺身而出說:“父皇,兒臣認為不可!戎狄為我中原的禍患,從古時候開始,就是經常發生的。陛下以自己的聖明英武,一統華夏,精兵百萬,所向無敵,如何能夠因為胡寇的入侵,就要用遷都這種方法來回避,讓我臣民百姓蒙羞,成為後世的笑料!那漢朝的霍去病,不過是一介將軍,尚且胸藏平滅匈奴的志氣,何況我空居藩王之位。請陛下給兒臣幾年的期限,用繩子牽住那頡利的頭來見陛下。如果兒臣做不到,到時候再遷都不遲。”
皇上很滿意,說:“說的很好!”
這個時候,李建成冷冷的說:“當年樊噲想帶著十萬精兵橫掃匈奴,秦王的話好像和他說的差不多哦!”
李世民不慌不忙的說:“現在的當時的形式很是不同,用兵之道更是很有差別,樊噲他有什麼地方值得稱道的?用不到十年,必定可以平定漠北,這絕對不是說大話的!”皇上看兄弟倆的架勢,很是不對頭,馬上示意他們不要再繼續說了,派李世民和李元吉一起出兵對抗突厥。
李世民帶兵前去抗敵,正好碰到關中連降大雨,洪水氾濫,很多道路被淹,橋樑沖毀,加劇了行軍難度。這還是唐軍最大的問題,糧草的供應也因此出現的問題,總是跟不上行軍進度,士氣開始低靡。全軍上下,包括遠在長安的皇帝朝臣都在為這感到擔憂。
不管怎麼樣,李世民帶領的唐軍還是到了他的目的地,就要和敵軍交鋒了。八月十二日,唐軍與突厥大軍在豳州的城西五隴阪(今陝西彬縣西南)正面相遇。頡利可汗迅速帶著一萬多騎兵擺下大陣。唐軍將士見突厥已經搶佔有利地形,大為震恐,這回交戰唐軍這邊的天時地利人和一樣都佔住,似乎敗局已定。李世民和李元吉騎馬遠遠地觀察了敵情,李元吉覺得自己的腿肚子竟有些微微的打顫,怎麼也控制不住了。李世民對李元吉說:“現在胡虜逼到眼前,不能表現膽怯,我們應當與之一戰,你能不能和我一起上陣?”
李元吉可沒有李世民那麼豐富的作戰經驗,他是李淵和嫡妻竇氏最小的孩子,本來比別人得到的寵愛和嬌慣就多一些,可以說是從小在羽翼下長大的,看到這種狀況心裡早就恐懼的不成樣子了,哪裡還有膽量上戰場?說道:“他們來勢兇猛,又佔了好的地形,我們怎麼能輕易出擊?萬一失利,後悔可就來不及了!”
李世民問李元吉的時候就沒打算和他一起去,只是父皇近來對他好像有些猜忌,總是在有意無意的打壓他,倒是有意無意的在逐漸抬舉李元吉,好像想讓他也立一些戰功,以免功勞都被他李世民一個人佔了似地。現在李元吉既然主動放棄了立功的機會,那他以後就沒有什麼說辭了。李世民胸有成竹的說:“你既然不敢去,我一個人去,你就在這裡等著看我怎麼退敵。”李世民帶著一百多經常和他一起出生入死身經百戰輕裝上陣的騎兵向頡利可汗的軍營馳去,李元吉在後面不相信的看著他的背影,心裡算計著他一旦失利,自己該怎麼辦。
李世民帶著他那一百多號人很快的賓士到離頡利可汗佈陣的地方向。頡利可汗遠遠地看見一個金盔金甲的將軍帶著近百計程車兵朝這邊來了,不明白他們葫蘆裡賣的什麼藥。這個帶頭的將軍看穿著應是身份極為高貴,可他的年紀看上去又是如此的年輕,他會是誰呢?頡利可汗看著他漸漸近了,越發的覺得來人極為眼熟,突然想起他不就是秦王李世民嗎?他來做什麼?只見李世民在離他們不遠的地方勒馬停住,英姿勃發的站定了指著頡利可汗的方向大聲說:“我大唐與可汗已經商量好和親,可汗為何背棄盟約,入侵我國!我是秦王李世民,可汗既然想打仗,我自然願意奉陪!要是單打,我即和可汗獨鬥;若是可汗領兵一起上,我就和我這一百多騎兵相拼!”
頡利可汗聽清楚了李世民說的話,看他那付自信高昂的神態,猜度他定是安排的有伏兵,所以故意用話來激將他,自然不敢輕舉妄動,只是笑著不說話,心說小子你和我來這一手,你還嫩點兒!周圍的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