鎖紅軍、北鎖紅軍皆是草莽湊分子之人,不足為計。台州方國珍起義最早,卻一直固守原地,聽聞此人刻薄淺識,想來難成大業。南方紅巾軍……南方,徐壽輝自是一方名士,早年就結交各路俠義多才之人,如今更是手持玉璽,坐擁百萬大軍,只怕將來會是逐鹿中原的主力軍。但軍師彭瑩玉故去後,徐壽輝仿若失卻分寸,變得矯躁急進,可見其華而不實。而北方紅巾軍,自不必說,韓林兒之父開啟先河,又是皇室後裔,各路英雄雲集響應,儼然已是王者之師。”
我心底還是隱隱希望,劉基能夠出山,為林兒,為趙宋江山謀全。所以我故意這樣說,一方面是出於自己的私心,另一方面也是試探劉基的心意。
他讚許地看了我一眼,卻含蓄地笑著,搖頭道:“北方紅巾軍雖然獨佔鰲頭,但已然初顯頹勢。要知道,他們有一個致命傷,那就是少主年弱無識,全靠劉福通一路闖南攻北。即便劉福通無二心,長此以往下去,只怕無功無德的韓林兒無法服眾。”
這也是我一直擔憂的問題,此刻聽他娓娓道來,我更覺沉重。
他又道:“你方才漏了一人。”
我恍然道:“你說濠州的郭子興?此人我並不瞭解,聽聞是一個豪爽好交的漢子。這人也有一聰明之處,就是遠尊韓林兒為王,而不自立,這樣既免去許多無謂的紛爭覬覦,他日若有危難又可仰仗北方軍。如此群王林立之際,還能沉下心來,不驕不躁,可見,此人也不得小覷。只是,與他一起起義的還有孫德崖等四人,五人皆是元帥,俗話說一山不容二虎,只怕貽害無窮。聽聞尊韓林兒為君之事,就令五人生了間隙,分成兩派。”
他正欲介面,忽聽山間響起一陣震耳的長嘯。
他笑道:“說曹操,曹操到。”
第四卷,地之卷:戰爭風雲 (六)君王之道
難道說郭子興親自來了嗎?我正疑惑,卻聽山間有人高聲喊著:“劉老先生,晚輩朱元璋,奉郭子興郭大帥之命,特來向您拜年!還望劉老先生移步與晚輩樓下一敘!”
聽那聲音,是從高屋那邊傳來的。
我不禁皺眉,朱元璋,這名字好生熟悉,在哪裡聽過呢?
然而,不及我多想,劉基眉頭卻聳起層層疊疊的丘巒,我恍有所悟,忍不住發笑,道:“你竟已成了老先生了!”
他亦覺得好笑,隨手拉上我的手,道:“走吧,去瞅瞅來者何人。”
說罷他低頭思忖,另一隻手掐指輕算著,喃喃道:“來的倒是巧。”
他身上溫熱的氣息透過手掌的接觸絲絲縷縷的傳來,驅散了我指尖的冰寒。他似乎也有所察覺,默不作聲地將我的雙手拉過他的懷間,藏在他寬大的白裘中。
如此一來,我微感愕然,反而挪不動步子。
他瞧著我巋然不動,又展顏,猶如三月裡的和煦春風,驅散了膩在我身心不願褪去的嚴寒,他柔聲道:“這才下過雪,山間路滑,我拉著你走,放心些。”
我的臉瞬間猶如傍晚時天上肆意瀰漫的霞光,紅燦燦的,只垂首應了一聲:“嗯。”
他總是那樣無微不至,我只怕我會越來越依賴於他的關懷。
我和劉基相依著走到高屋裡,那飄渺在山霧間的喊聲縷縷不絕,那人未必不想上來,只怕是山中陣法奇特,他上不來而已。
我猶疑道:“先生不打算去看一看嗎?”
他定睛望著我,笑道:“不急。”
說罷,他又向默立一旁的方孝孺招手,孝孺走過來,他便附在孝孺的耳邊說了幾句。孝孺聽後,眼睛骨碌碌地直轉,然後站好,說了聲:“我知道了!”就轉身出去了。
未幾,就有隔空對喊的聲音傳入耳中。
我迷惑地看著劉基,道:“你們師徒倆又打什麼啞謎?”
劉基悠閒地從燒的正暖的紅泥小爐中滿上一杯熱酒,愜意地品了一口,道:“我給他出了道題,若能答出,我見見他也無妨;若答不出,那麼此人不見也罷。”
我聞言,心中好奇,道:“你出了道什麼題?不妨說出來,讓我也長長見識。”
他溫顏笑道:“也好。假如有三個窮人,他們每天的飯就是一鍋粥,你說該怎麼分這鍋粥才能保證他們每天吃的一樣多?”
我略微思忖了下,不覺道:“先生這道題真是妙。”
“哦?”劉基不由來了興趣,問道,“何出此言呢?”
我悠悠道:“那人既是郭子興手下,想必此番是慕名而來,這一出唱的是‘三顧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