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340部分

手隨時參照。

每一門炮,平時均須經由試射以熟知各不同仰角下的射程,臨戰時炮手才可針對敵之所在,調整出最恰當地發射仰角。

銃規、銃尺、矩度配合使用,使火炮曲射較易取準。 但欲百發百中,則仍有未逮。 軍中炮手往往將火炮抵近直射,威力極大。 惟鑄炮之術未精(炮膛不易做到光滑平直,炮身地厚薄輕重也很難一致),打*就有偏差,且紅夷大炮前後粗細不一。 直射也有偏向誤差,唯有借‘星斗’解決。 大小銃炮之準法,即在星斗相對以取準,令炮擊可中靶心。 炮術上所謂的‘星斗’,實為兩物,一為炮口所立‘星表’,又稱準星、照星;一為炮底外緣所裝地‘照門’。

總之,炮術精熟,大半在於銃規、銃尺、矩度、星斗等測量儀具的熟練使用。

至於裝彈填藥等技巧,還是明大人給大家講講罷。 ”

明石羽拱手。 作了個羅圈揖。 笑道:“卑職也不過是多少有些經驗而已,說起來還不如侯爺懂得多。 既然是侯爺有命。 兄弟就給大傢伙擺擺龍門陣。

炮術要領之一,要最講求所裝填炮彈的大小和火藥的用量相稱。 一般作為攻城之用的實心圓彈是最常用的彈丸。 為了避免不合式或生鏽之彈卡在炮膛內導致炸膛的危險,專門設定遊隙為口徑地二十分之一,亦即口徑比彈徑略大,但遊隙會導致彈丸威力大減,每次裝填的火藥,因此而浪費大半,目前卻是不得不如此辦理。 〈火攻挈要〉上就說道:‘合口之彈,不可太小,小則銃塘(膛)縫寬,火氣傍洩,發彈無力,且不得準。 亦不可太大,大則阻攔塘(膛)內,倘偶發不出,則銃必炸裂。 其法必欲大小得宜,湊合口徑,微小二十一分之一,更欲光溜極圓,毫無偏長、歪斜等弊,則擊放之際,火力緊推彈身,必更遠到而中的矣!’正是此中之理。

如果裝填火藥過多,不僅火藥浪費且還有膛炸之虞;用藥過少,則彈受力後,威力不夠。 必須藥彈相稱,方可。 火炮膛炸,甚至導致炮手傷亡,多半由於裝填火藥過多所致。

火炮彈丸有鉛彈、鐵彈、石彈,較輕的彈丸,應裝填較少的火藥。 若其不然,裝填了較輕的彈丸,仍裝填同等量的火藥,則各炮新鑄之時所做的射程測定表,就必須因為所用彈丸地輕重不同,而做相應的調整,否則必定是射不中的。

銃尺就是幫助炮手判斷不同材質的圓彈所應填裝的相應火藥量。 在每門火炮所附的銃規長柄上,大多刻劃有銃尺。 相應地尺度,可以令炮手無需複雜繁瑣的計算,就可簡便地估計裝藥量。 〈火攻挈要〉上說:‘其權彈用藥之法,則以銃規柄畫鉛、鐵、石三樣不等分度數,以量口銃若干大,則知彈有若干重,應用火藥若干分兩。 但鐵輕於鉛,石又輕於鐵,三者雖殊,柄上俱有定法。 無論各樣大銃,一經此器量算,雖忙迫之際,不惟不致誤事,且百發百中,實由此器之妙也。 ’

銃尺可使炮手迅速地掌握恰當的火藥裝填量,因此銃尺形制及其操作一向秘不示人。

現今每一新炮鑄成,鑄造工匠均加以測試,並將經過校準的專用銃尺隨炮傳送軍中使用。 銃尺上的刻劃,依各炮不同而不同。

炮術要領之二,則應儘量使用藥包。 藥包以薄布或厚紙縫成圓柱形狀,用時塞入火炮,再從點火的火門處以鐵釘刺破,即可使用。

各炮填藥多寡應事先規定,火藥應事先定量包裹分裝,如此則急忙之中也不致差錯。 若火炮已經裝入彈丸,一時未用,可以廢紙或舊絮塞緊炮管,則無彈丸墜脫之虞。

炮術要領之三,凡火炮不可連續多次發射,尤其以紅夷大炮為甚。

火炮藥彈裝填繁雜,每門火炮需配屬二至五名炮手,每次發射前均需花費相當時間重新調整炮位及仰角,半個時辰最多隻能打十發彈,且連續打四十發彈,必須暫停半個時辰,以冷卻火炮。 若不諳此炮術技巧,火炮因過熱而爆裂,則一時無炮可用,恐將貽誤戰機,因此火炮擊敵,因事先有所計劃,輪番炮擊,方得炮術之妙。

下官炮術也是現炒現賣,但實戰當中,深覺這三個要領是乃炮術中至為重要者,各位斟酌。 ”

也是出身彌勒教的邵福哈哈笑道:“明大人過謙了,此等炮術,若能精熟運用,必是所向披靡了。 ”

雷瑾亦哈哈一笑,道:“軍中將領均有機會到火炮學校深造。 但云南叢林之地,重炮不便,多半作守城之用。 到底如何編配合適火器,軍府還需研究,不過小而輕便的銃炮,雲南可以先配給一些,以後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