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420部分

睛和推廣實施的心胸心魄。

本來,延綏一帶,戰亂之後,地廣人稀,已經被堪輿署劃定為畜牧狩獵區,也是平虜軍年度野戰操演的‘大訓’之地,大部分地區禁伐禁耕。 一般是不准許安置新遷移民落籍的。 因此,能安置在獵區的新遷移民也只有兩種:不是獵民。 就是牧民,人數也很少,安置於延綏一帶的還主要還是平虜軍中因傷或者老病退役地老兵,每一戶也都分到幾千上萬畝的土地莊園,成了地道地新科地主。

當然,獵民和牧民在狩獵放牧之外,也要吃糧食。 少量駐守的守備僉兵也要吃糧食,兵法雲:‘千里饋糧,士有飢色’,所以延綏原來的軍屯、民屯乃至官私田地,除了瘠薄缺水之地全都拋荒之外,但凡原來水肥豐沃的熟地,也大都保留了下來,主要由當地落戶的獵民、牧民。 驅使一些恭順服從的奴隸耕作放牧。 常駐當地的守備軍團負有彈壓奴隸作亂之責,因此按二十稅一地規矩,抽取莊園的糧食收成,作為軍糧收儲,由長史府相關衙署代收並就地轉撥給當地駐軍糧倉;獵民、牧民手裡的餘糧當然也可以作價賣給長史府,畢竟每年大訓。 大軍雲集,從他處調撥糧秣總是很累人的,就地買糧,加上可由當地落籍的獵民、牧民代軍儲糧,亦可省去官方很多人工費用,長史府又何樂而不為呢?

延綏原本比較乾旱缺水,現在人煙稀少,用水的問題也就不那麼尖銳了,但是水窖仍然重要,人畜飲水、耕作用水也還在很大程度上仰賴於水窖儲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