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將至的西域風雨會猛烈到什麼程度也是誰也說不清的事情,手頭上的每一個人都要善加利用才行,傷兵如果能儘快傷愈歸隊,對於每一個統兵將軍而言也都是相當值得期待的!
救死扶傷的醫師、醫士不敷支應,是個問題啊。
郭若弼、馬啟智兩人都是一付若有所思的表情,在心裡苦苦思索著解決之道,畢竟現在戰事並不怎麼激烈,醫師醫生在人手上都有點捉襟見肘的感覺,若是爆發大戰,可怎麼得了?
——————————————…——
第六十三卷
第一章 大閱禮
長安古都,萬民空巷。
中土古來多戰事,國家大事,唯祀與戎,不乏命將出徵,討伐四方之舉;屢有金戈鐵馬,保家衛國之事;至於靖難平亂,匡扶社稷之史,在所多有,不勝列舉,因而國家極重‘軍禮’,譬如將帥統領軍隊在前方作戰獲勝,雖然不曾還師,卻也需要遣人向朝廷報告勝利,斯謂‘獻捷’。 捷報當廷宣讀,是為‘宣捷’。 除此之外,尚有‘露布’、‘紅旗報捷’等制度,亦是上古流傳至今的‘軍禮之制’,而本朝‘軍禮’,大略與前代相似,凡是前方大捷,朝廷‘宣捷’之後,需遣官告祭郊廟,中捷以下則不需如此。
平虜侯在西北自把自為慣了,所以在西征大軍銜命出征,橫掃葉爾羌全境,郭老元帥‘獻捷’於西北幕府之後,雖然還沒有到每年秋季大閱的時候,西北幕府仍然奉平虜侯之命,依照自古沿習之‘軍禮’,佈告四方,宣佈將在長安‘忠烈祠廟’、‘賢良祠廟’擇日祭祀天地、祖先、忠烈、賢良,平虜侯屆時還將主持宣捷講武、檢閱六軍之大典,以示慶賀,俾以振勵人心,威服四夷,而各地‘忠烈祠廟’、‘賢良祠廟’到時也各有祭祀講武等事,任人敬香拜謁。
西北此次檢閱的重頭戲:宣捷講武,檢閱六軍的大典,定在驪山之下舉行。
此次六軍檢閱之禮,幕府文武官吏之外。 蕃邦四夷賓客亦可參觀,百姓也可在警戒之外任意觀看。 受閱步騎沿途所經地界之百姓皆免除來年田賦,其田地麥苗若因觀眾踐踏而受損,官府一律賠償,按值給米。
如此大規模的宣捷講武、檢閱六軍大典,兵馬無數,旌旗連綿。 戈鋋金甲,照耀天地。 想想都讓人心潮起伏,令人激動,怎麼可以不湊這場熱鬧?
長安內外,方圓百里,士庶百姓自然是奔走相告,前往觀看,道路為之壅塞。 巡捕營、鐵血營、鋤奸營、長安守備軍團、鄉兵、民壯大舉出動部署,嚴防意外!
臨潼驪山下,人頭攢動,前兩日地祭祀大典,肅穆隆重,盛況空前,威儀赫赫,輝煌榮耀。 已經令得參與觀禮計程車庶百姓熱血澎湃,感慨萬千,口口相傳,驚羨不已,直嘆千萬年未有之事,今朝有幸躬逢其盛。 大開眼界,吾民皆有榮焉。
如此,這驪山講武,六軍大閱,就更是不容錯過。
在警戒之外,四方士庶平民早已經站得滿滿當當,舉目所及,便是人山人海望不到邊。
點將臺兩側的觀禮臺坐著不少西北賢達名流、四夷部族酋領,他們的身分自然不是普通小民可比,都是受西北幕府邀請。 專程前來觀禮捧場的。
西北治下。 目前還有不少皇朝宗室的親藩國主、郡王等皇族宗室,雖然他們的境況不象秦藩、蜀藩那樣徹底敗落。 後繼無人,但如今也已經算是沒落凋零,僅剩夕陽餘暉了,早已經沒有所謂地宗室尊嚴,又一向受到西北幕府和地方官府的監視,其‘護衛’也被徹底剝奪,替換成鐵血營地甲士,因此一個個噤若寒蟬,不敢則聲,往昔時日要麼禁足不出,關起門來稱王、做大地主;要麼就是老老實實的營商貿易或者應募投軍、應試做官,徹底放下皇族宗室架子。 雖然如此,西北幕府名義上畢竟還尊奉著京師的皇帝與朝廷,宗室親藩的爵秩也都還保留著,比較隆重的祭祀慶典,西北幕府卻也還是要將他們請出來當菩薩供著的。
宗室親藩這次與往常一樣,佔據著觀禮臺的顯要位置,依然人前顯貴,風光無比,至於背後地惶恐、受罪,卻是不足為外人道了,明眼人自然能看出他們的窘迫和拘謹,以及內心的不安和強作鎮靜。
反倒是回回大姓宗族;‘安多’宣撫司治下的青海蒙古部、鮮卑土人部、吐蕃農牧領部;‘朵甘’宣慰司治下大大小小的吐蕃農牧領部;‘康巴’地方的吐蕃諸部;烏斯藏地方的‘衛、藏’吐蕃諸部;河隴各蠻夷部族;塞北阿爾禿斯蒙古韃靼諸部;雲南、貴州、四川蠻夷部族;甚至是葉爾羌汗國新近才歸附的‘霍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