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84部分

這件事已經傳到了允的耳裡,他握緊拳頭,發出“啪啦!啪啦!”的聲音,聽復兒說,靈兒是被宛兒下的毒,兒宛兒又是燕王的人,再看今晚的事,允認為他其反叛之心已昭然若揭,此人絕不能再留。

建文帝朱允繼位後並沒有君臨天下的喜悅,反而滿臉愁容。因為他在作為皇太孫參與國政的時候他就已經深深意識到大明經濟繁榮的背後已經隱藏了巨大的危機。這些危機之所以一直沒能得到徹底的改變,最大的障礙就是明太祖朱元璋。

正文九十五章雙龍相爭A 朱元璋在世時,朱元璋生性多疑,喜愛殺戮;嚴政伴隨而來的是凝重的政治氣氛和君不信臣;臣過於怕君的局面。他善武,看不起文官;在修定之時;甚至規定文官不可以封公侯。這造成文官的地位非常低下,輕易不敢議論國政。而對武官特別是和他一起開創帝國的功臣;他又非常忌憚,稱帝不久就大肆殘殺功臣。這種做法的直接後果是無論文臣或者武將全都人人自危。大臣們生活在朝不保夕的環境裡;一旦異變出現;朝中重臣;文武百官恐怕沒一個能與大明共渡難關的。

除了嚴政;朱元璋的另一個政策更令得後世大明中央皇權面臨巨大的挑戰。

洪武年間朱元璋先後於洪武三年(1370)、洪武十一年(1378)、洪武二十四年(1391)三次共封25人(二十四子和一個從孫)為藩王,分鎮全國各地。他認為,“天下之大,必建藩屏,上衛國家,下安生民。今諸子既長,宜各有爵封,分鎮諸國”。藩王的權勢極重;擁有指揮軍隊的權力;朱元璋本意是要以藩王來確保朱家江山;但是這個政策在解決大明邊防問題的同時卻留下了擁兵自重、尾大不掉的宗藩問題。如此做法將大明的後世之君置於異常尷尬的境地;皇令出不了都城;皇權不如王權;一旦藩王產生異心天下必將大亂;大明岌岌可危。

朱允已經意識到這些問題的嚴峻性,但是苦於朱元璋還在,一直沒能解決,朱元璋駕崩後,初登帝位的他,意識到必須立即改變這種情況。雖然;朱元璋去世當晚,他親口教育朱要持嚴政,善待叔父,誠心誠意的去求待各藩王幫助,只有這樣才能保我大明千秋萬代。永固天下,雖然後面還有如若他不肯,那就只有削藩王,保住江山。殺朱棣的口御,但是朱元璋屍骨未寒,就要他做出誅殺叔父血腥的事,滿朝文武會答應嗎?

數月後。建文帝剛下朝正在御花園散步,一邊走一邊想著心事。

就在今天在朝堂之上,他向滿朝的文武大臣試探性放出要進行新政的訊息。當然,他知道撤藩遠比取消嚴政來得困難,所以對於撤藩。他只透露了要削弱藩王權利的可能,結果令他喜憂參半。喜的是對於取消嚴政,滿朝文均持贊成地意見,憂的是對於藩王問題。大部份大臣都持反對意見,這說明藩王在朝上已經勢力不小。

想到這裡。他不由輕輕地嘆了口氣,抬手喚過小成子:“傳御膳房送三個人的點心過來。”小成子跪著應了一聲。匆匆去了。

一會,點心送上。朱允閒來無事正坐在亭子裡看著湖裡的荷花出神地時候,忽然聽到一個太監喚道:“兵部尚書齊泰。太學東卿兼翰林學士黃子澄晉見!”

不久,兩個穿著整齊官服滿臉惶恐一高一矮的中年人來到朱允面前三呼萬歲跪下行禮,朱允等他們行禮過後才微笑道:“二位愛卿平身!”

兩人起身退到一旁,朱允又指著身旁的兩張石凳接著說道:“兩位愛卿方才下朝不久,想來並未用膳,坐下陪朕用些點心吧,”

兩個人著實有些受寵若驚,又很驚訝,自從皇后雲霞後,這位新帝就很讓人琢磨不透,息怒很難從他的臉上看出,忙跪下謝過皇恩,小心翼翼地坐下。

他們二人是在下朝地路上被宮裡地太監追上傳旨晉見皇上地。此時正不知皇上召見自己有何用意。忽又聽朱允說道:“二位愛卿是朝廷重臣;國之棟樑。今天朝堂之上;一番見解頗得朕心。只是如今朝廷之上。反對削藩者甚多。愛卿可有實施之法否?”

原來今天朝上對於削藩一事。大部份地大臣都持反對意見。就算不是持反對意見也基本沒有明確表示支援。只有兵部尚書齊泰。太學東卿兼翰林學士黃子澄表示贊成並詳數藩王對大明地幾大害處;深得朱允賞識。下朝後朱允苦思良久。對撤藩之事一定要拿出一個計策來不可。於是傳旨兩人入宮想聽下兩人有沒有可行之法。

兵部尚書齊泰抬起眼角偷偷打量了一下朱允。只見朱允正熱切地看著他們兩人。齊泰心想:看來皇上真地是決意削藩了。這可是我大展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