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可能會有一些不正之風,有各種各樣的人為因素,結果可能會受到影響。個別人透過各種關係,透過人為的因素把它搞上去了,評上去了,這肯定也有。但一般來講,得到了獎項的應該是質量比較好的。當然,優秀的成果不一定都獲了獎,因為評獎總是有指標限制的。
熊丙奇有人講辦學是長效投入,要五年十年之後才能看到效果,不能追求短期的效益。是否可以這樣講,今天學校的成績是五到十年以前辦學者所取得的?
邱均平對。教育是一種長期投資,有些學校現在取得的成果是以前積累下來的,是一種積澱,所以要強調效益文化,強調一種積澱。有的學科在全國排名很前,或者是佔有比較大的優勢,這往往是透過兩三代人的努力才建立起來的。
熊丙奇正是因為這樣一種情況,我們有些校長,希望在自己的任期內就出成果,往往就會採取一些短期行為,而這種短期行為對學校未來的發展並不利。
第34節:多棲教授
邱均平我們要正確認識教育的規律,不認識教育的規律,往往就會欲速則不達,所以一定要處理好長期規劃、長期戰略和近期目標的關係。過多地追求短期效益事實上不大可能,也做不到,所以我們相信校長們還是有這方面的考慮,還是能夠處理好長期和短期的關係的。教育不比其他投資,要在短期內發生變化還是比較難的。
熊丙奇所以說我們看排名也不能看這一年的排名是多少,前一年的排名是多少,不能計較今年比去年高了多少,只能看一個大致的趨勢。
邱均平對。學校必須注重自己的基礎建設,從一些最基本的條件、最基本的東西抓起,才可能獲得長遠的持續的發展。只要有一流的教師隊伍、一流的學科、一流的研究基地,肯定會出成果,而且是高水平的成果。
第三章利益驅動,一場挑戰道德底線的誠信危機
所謂叢林法則的最高和唯一的道德標準是生存。在這樣的學術環境中,我們甚至無法要求大學教授們去堅持“做人”、“做學問”的底線。
原因14:多棲教授
不能把學校作為產學研中心,學校就是教學和科研的中心,這一點政府必須明確。
目前的大學,有一個辦學思路,叫做“官產學研”,意思是在政府的主導下,產學研一體化。在這種思路下,官、產、學、研成為利益共同體;在這種思路下,一名教授,很容易地跨越官場、產業、教育和學術,而且似乎每種角色,他都會拿捏得很準;也正是在這種思路下,教授頭銜可以授予官場的領導,也能授予產業的老總,一點也沒有過渡,還被認為是產學研結合的典範。
而在真正的學術、真正的教育看來,這種跨越,這種多重角色,是對教育和學術的褻瀆,結果是不倫不類。
對話觀點:
產業是以追求利潤為目的的,追求利潤的緊迫感和壓力,對知識的創造有很大的反作用,這是知識創造的大敵。
知識產業化可以加大學校對社會的貢獻,但是產業化的過程應該在校外進行,由產業化方面的專家來完成。
要麼去公司當老闆,要麼回學校做教授,不可能兩者兼得。
對話人:鄭元芳
熊丙奇在國內一些高校,有一種提法,要把大學建設成為“教學、科研、產業”三個中心,或者說,社會希望大學努力做到“產學研”一體化,你認同這種提法嗎?
鄭元芳我不贊同把大學辦為三個中心,大學不應該成為產業中心,而應該是教學中心、研究中心。大學是學習知識和創造知識的地方,辦產業與知識的創造和學習活動是完全不同目的的活動。產業是以追求利潤為目的的,追求利潤的緊迫感和壓力,對知識的創造有很大的反作用,這是知識創造的大敵。知識的創造需要我們集中精力,付出艱辛和汗水,用很長的時間才可能出成果。
熊丙奇但是把大學的成果轉化為生產力,是率先在國外高校進行的。美國的斯坦福大學、麻省理工學院在這方面都有很好的表現。這也是國內高校在大力倡導科技成果產業化時援引的例子。
鄭元芳我不但不反對知識產業化,而且鼓勵教授去積極地推動,但我不贊成國內高校知識產業化的有些途徑。知識產業化可以加大學校對社會的貢獻,但是產業化的過程應該在校外進行,由產業化方面的專家來完成。
熊丙奇在美國大學,如果一個教授創造了一個成果,他想將它產業化,通常他怎麼辦?
鄭元芳他首先要找學校知識產業